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王德碧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列入《课程方案》,切实加以实施,揭开了高中选修课新的一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要求学校除开设国家规定的选修课外,还要开设灵活多样的地方和学校选修课,尤其是校本选修课程的设置。这说明,校本选修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高中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些均为高中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界早已意识到,当前的高中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办学,围绕高考仍然是高中办学的“主旋律”,这就使得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使得大多数高中走入办学的“死胡同”。那么,面对教育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设置真正的责任与任务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懂事成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卓越成才,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因此,为完成教育的这一目的,校本课程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三方面而设置。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个高中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成长需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青春期,是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性格、意志和品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国外有学者比喻这一阶段是“骚动、矛盾、动荡、暴风雨式的时期”。学生的成长确实是有季节性的,有时候,一个习惯的培养如果错过季节,那是很难纠正的,甚至会给学生今后的人生教育带来巨大的阻力,因此,学生的成长需要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高中阶段的教育,就是通过设置众多的课程,特别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来陪伴我们的学生度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成长期,让他们在学习中完善自我并享受青春的快乐与幸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有四大目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我们认为,在这其中学会做人,应该是核心。因为一个人不管有多少知识,多少财富,如果不懂做人的道理,这个人最终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幸福。高中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高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使他们不能成为真正的在一定文化水准上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因此,普通高中设置的课程特别是校本选修课程,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在指导的基础上协调学生成人。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学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有他特定的价值,每个人都应有他的成长定位,社会角色的定位,都应该能在他特有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成长成才。高中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成才的因素,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而有效的帮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开设的任务和目的,就是以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着力点,立足于面向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对人的素质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中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学校实际,明确课程的责任和任务,做到陪伴其成长,协同其成人,帮助其成才。只有这样,高中的教育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懂事成人,卓越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