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

二、新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立足校本,构建适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1.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四类课程,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我们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93学分)、选修课程(28学分)、活动课程(23学分)三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课程(12分),构建四类课程,把基本学分从144分校本化为156分。

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课程就是将学校德育生活化,并将生活德育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德育课程涉及校园生活、家庭及社区生活、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学习习惯和“三心”教育6个方面,分为33个序列、100条具体修炼课程目标。每名学生每学期要修炼10条目标,高中三年时间,至少修炼完60个目标。在学生每学期修炼的10条目标中,有两项是学校规定的必修目标,另外8项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6个单元中选择自己做得不够好的项目进行修炼。同时,学生还可以创生修炼目标向学校申报,学生处认定后纳入个人修炼内容,在学分认定时同样有效。学生修炼生活德育课程,每学期至少完成2学分,三年时间必须修满12学分。

2.立足学生实际,整合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生本化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增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第一,我们实施了120分战略思想,针对学生基础实际,调整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降低难度,减缓坡度,使课程更适应我们的学生。第二,实施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比较优劣,整合、汇集优点,形成更适应我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此项课题研究学校每年投入经费8万元左右。第三,关注课程外的隐形课程,整合学校6大系列活动(生活德育化课程修炼体系活动、科技节、体艺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志愿者活动),构建校本化活动类课程。

3.立足师生实际,开发“三成”校本课程

我校根据师生实际,开发了陪伴学生成长的营养与健康等19门课程,协调学生成人的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等11门课程,帮助学生成才的机器人工作室等15门课程。共开设45门校本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课程的选择性,彰显了学校课程特色。

(二)立足发展,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评价体系

我们主要从学习评价、行为习惯评价和依托于成长记录袋的学生成长评价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

1.学习评价

一是学分认定。学校制订《学分认定总方案》,教研组根据课标,细化课程学分评价方案。《学分认定总方案》限定了学分认定指标,规定了学分认定程序,明确了学分与等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制定了8个课程学分评价细化方案:《文化学科学分认定方案》《生活德育课程学分认定方案》《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方案》《体育与健康学分认定方案》《艺术领域学分认定方案》《技术领域学分认定方案》《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学分认定方案》《其他校本课程学分认定方案》。同时建立诚信、申诉、公示三大评价保障制度,使评价更客观、公正。

二是课程评价。优化教学过程,实施课程过程评价。在“一四八”课堂模式中我们努力营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的所作所为被聚集,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自己的所疑所惑展示出来,并进行充分讨论。教师即时地、自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获得自信心。

三是考试评价。改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评价更有实效性。每次考试硬性设置为0.7的难度系数,切实降低考试难度;采用除纸笔外多种考试形式;根据班级层次,实施分层考试;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室。

2.行为习惯评价

利用学校构建的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体系,通过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评、班主任评四个层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每个月由年级组安排,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织实施。先以小团队为单位开展自评和互评,再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和互评情况进行小结或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在小团队的《足迹》上。学期末学生处、年级组和班主任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足迹》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并进行学分认定。

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如何将学生的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及时反馈到新课程管理平台上,让学生随时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依托于成长记录袋的学生成长评价

为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真实反映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过程,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小团队辅导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收集反映成长过程中的典型材料,描绘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成长新图画。经过近三年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依托于成长记录袋,整合系列活动(生活德育化课程修炼体系活动,学科节,体艺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各类隐形课程)。实现与综合实践评价的对接。把在各类活动中的成长情况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学生收集整理个性化材料,留下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教师和家长阅读成长记录袋后的留言也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小组、班级、年级成长记录袋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也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激励着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总的说来,我校主要就是从学习评价、习惯评价和依托于成长记录袋的成长评价三个方面,借助新课程管理平台、《足迹》、成长记录袋三个评价平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四种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健康成长!

(三)聚焦课堂,实施“一四八”智慧课堂,开展“卓越课堂”行动

回顾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历时9年,走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是关注、学习、思考、探索的阶段。巡课中,我们发现了学科课堂沉闷、低效,学生上课睡觉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此,我们先后到了江苏洋思、山东杜琅口、上海剑平、深圳中学等十多个先进学校考察学习,分析了我们课堂问题的成因,思考着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120分战略思想”,开展了以降低难度,减缓坡度为核心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阶段是2008—2010年,我们在坚持“120分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和实施了“一四八”高效课堂。“一四八”高效课堂以“关注、培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出发点,实施120分战略,改革课堂教与学方式,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习生疑、小组讨论和问题生成,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小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一四八”高效课堂的学科化和课型化。

第三阶段是2011年,我们在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关注兴趣和热情的“一四八”高效课堂基础上,展开了课堂教学开启学生的学习智慧的探索,构建了“一四八”智慧课堂。“一四八”智慧课堂就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用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智慧激发教师的智慧,使学生的智慧碰撞学生的智慧,让智慧在课堂中生长、流动、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智慧的读书、智慧的交流、智慧的实践、智慧的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的人!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智慧的竞争,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大智大慧。

第四阶段是2012至今,按市区教委部署,我们在“‘一四八’智慧课堂”基础上,启动“卓越课堂行动”,制订了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四课(合格课、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一赛(全校教师优质课竞赛)的方式,推进卓越课堂行动。在卓越课堂行动中,我们要追求六个方面的“卓越”,制定了《卓越课堂评价量表》,对“四课一赛”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追求卓越:让课堂更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追求卓越:让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长久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

追求卓越:让课堂充分实现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追求卓越: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三度”(强度、密度、速度),让学生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

追求卓越:有效设计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真正转化为一种能力,减少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追求卓越:让课堂开启学生学习的智慧,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和谐、充满智慧的人。

(四)关注过程,转变师生成长方式

1.实施校本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重要体现。我校把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意见》,要求各学科组按照“两条线索,六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两条线索”是指学科内研究学习和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六种方法”是指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异同比较,质疑问难,评价鉴赏,观点争鸣,焦点争议和课题研究。

学校现有674个学生课题小组,185个课题,231位课题指导教师。学生正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结合生活实际,做富有现实意义、科学性与趣味性的课题研究。在2012年区研究性学习展示评比活动中,我校《丰富多彩的东溪古镇文化》《綦江实验中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綦江实验中学环境卫生状况调查》三个课题获区一等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积极创建科技特色,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走在了綦江区的前列。其中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两位学生获全国一等奖;在重庆市机器人大赛中有三位学生获市一等奖,二位学生获市二等奖,五位学生获市三等奖;在綦江区举行的两次科技比赛中,有二十九位学生获一等奖,九位学生获二等奖,十二位学生获三等奖。

2.建立校本教研体系,转变教师成长方式

(1)立足校本,我们构建三条校本教研基本策略

第一是研究小现象解决真问题。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一是通过自己思考解决,达到自主研修的目的;二是通过备课组教研组集体讨论,形成意见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三是备课组和教研组共同研修都不能解决的,形成校级课题,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形成科研成果。

第二是开展阶段性的主题校本教研。2011年,我们的教研主题是利用“120分战略思想”,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2012年的教研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开启智慧之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教育;2013年的教研主题是聚焦课堂,关注“三度”(强度、密度和速度),规范教研,推进学校学科学术建设。这种全校性的系统规划的阶段性主题教研设计,紧扣我校教学实际,有利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推进了我们课程的实施。

第三是建立学科内的教学批评制度。我们把教学批评制度贯穿于整个校本教研,引导教师反思,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及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研究活动中,从教学批评这一角度查找问题、反思问题,通过教师互助解决问题,从而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关注教研小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沙龙活动

学校积极倡导和鼓励建设各类教师小团队,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团队教研。学校组建了玉溪石文学社、研究性学习小组、名师课堂小组、研究生工作小组、各种沙龙小组和以课题为中心的课题小组等共十多个教师小团队。我们想通过以教师兴趣和特长为纽带的小团队建设,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一个好的土壤。

(3)聚焦课堂,开展课例研究

课堂是新课程的主渠道,让课堂更有效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我们开放课堂,实施推门听课,实施课例研究的“九个一工程”(上课教师要设计一节课,说一节课,上一节课,反思一节课,评课教师要阅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听一节课的说课,观一节课的实施,评一节课的得失,上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一节课的教学方案)。

优化典型的课例研究,对典型的课例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再构(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的课堂观察活动。同时建立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鉴赏、诊断、会诊的课例研究,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师进行实践性培训。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改变课堂教学形态,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