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舆论宣传,强化思想渗透
中学生已经不同于小学生,他们有了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要么我行我素,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 要么看到不好的现象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入手,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认识比强制他们更重要。
1.强化行为规范教育训练,抓好学生的起始教育
每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应该定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督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特别是每年9月,学校、年级和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初一、高一的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学生大会、观看视频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专题学习《好习惯成就一生》《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进行新生素质拓展训练、军训和广播体操比赛等,磨炼学生意志,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直观概念,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2.发挥学科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模范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科教师应该与班主任通力合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共同达成,做到“事事在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人人在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等,以及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常规的内容,明确学生行为养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既是学科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道德意识、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要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努力寻求和挖掘养成教育素材,适时选择联系点和结合点,渗透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外德育教育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校团委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送温暖活动,让学生养成尊老敬老的文明习惯。每年清明去烈士陵园祭扫,在烈士碑前重温入团誓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每年与法制部门、交通部门联系进行法制、交通法规教育、安全教育,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利用周末、寒暑假等到社区清扫街道,清理不规范的商标广告,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处理一些事务,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感恩,培育人类关怀。
4.发挥班会课和主题班会的集体教育影响
在众多过程中,班会课和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的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班会课和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每周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指导,各班不同年级德育目标进行分段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样的人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5.提升班主任的道德修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者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而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人,其衣着言行、知识素养、管理能力等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关注、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因此,作为班主任,自身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教学习惯,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升修养。比如,通过在班主任例会学习一些文件和优秀的论文、先进经验,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管理、更新教育观念,并把所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加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修养,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引领者。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载体育人功能
学校紧紧围绕现代中学必备的核心素养,将“习德启智 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融入活动课程中,以“德”启“智”,以“德”促“智”,以大德大智作为人生追求,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会提升素养,在自我完善中磨砺意志,在勤思好问中学会学习,在勇于探索中增长才智。经过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两个主题教育,三个德育制度,二三四五德育活动体系,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得多样的、趣味的校园生活体验,彰显学生个性,涵养学生品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学生生命健康素养、社会参与素养,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