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条件优越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初探
基于物质条件学生具有以上交织的、复杂的特点,因而对其教育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但又由于他们所表现出的共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其教育和引导。
(一)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物质条件优越具有两面性
条件优越使一个人获得成功有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生在这样家庭的子女,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上有更多的有利条件,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物质条件优越也可能使人坐享其成、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成为一事无成的“纨绔子弟”,甚至成为无药可治的慢性病人。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教育这样家庭的学生充分认识物质条件优越这把“双刃剑”,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努力进取,争取成才。
2.物质条件优越具有相对性
世上任何优越都不是绝对的,在时间上和范围上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条件优越的“相对性”,树立自尊自强的观念,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教育学生理性看待条件优越,家庭物质条件优越是父母辛劳的见证,而不是自己炫耀的资本。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华人们继承了祖先的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好传统在当地成了富人。但是,他们仍坚持“子女不沾父母光”的观念,教育子女努力学习,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知识致富。
3.金钱不是万能的
金钱固然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金钱可以买来财物,却买不来精神和道德,买不来亲情和友谊;金钱可以买来书本,却买不来知识和本领。
4.优越更不能违法乱纪
有钱可以过优裕的物质生活,但绝不能因为有钱就可以违法乱纪、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做个守法的好公民。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尤其是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学生在消费上学会理财,学会节制,学会合理地适度地消费,讲清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危害性。如果过多地享乐性消费,只会误了学业,坏了品德,甚至成为游手好闲之辈。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消费主要是生存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应用自己条件好的优势,多买好书,多做好事,多参加社会实践,全面培养发展自己,使自己健康、阳光、快乐成长。
(三)融入集体,奉献爱心
要增加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学生与班集体的感情联系,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班集体工作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班集体对他们的吸引力,使他们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受到激励,如针对他们“见多识广”,长于交际的特点,让他们在班会讲解旅游观感、介绍各地风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这部分学生的不良交际或形成消极的非正式小群体,用健康、向上的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这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鼓励学生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帮助家长调整对物质条件优越家庭学生的“家教观”
首先,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直接教育,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保姆、家庭教师或送寄宿学校等。要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多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与沟通。
其次,不能用给大量现金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感情、时间、教育的不足,在孩子对金钱和物质的要求上,不能对他们千依百顺,让家长明白“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要控制孩子每月的零花钱,即使是条件很优越的家庭也不能轻易给孩子很多现金。尤其是年龄较小或自控力较差的孩子更需要严格控制,这样才能避免孩子从小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省的好习惯,钱有节余要储蓄起来,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做准备。
再次,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让家长懂得,人的劳动习性要从小培养,因为劳动才是人获得幸福、感受幸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如果孩子从小缺乏劳动观念,想通过不劳而获的方式来获取金钱,长大后是非常危险的。德国的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有些父母有意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周末帮父母擦洗汽车,修整庭院等,假期不少大学生甚至高中生都去打工为自己赚取额外的零花钱,尽管他们的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因此,要让孩子在周末、假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在这一点绝对不能迁就。
最后,鼓励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忧患意识,要让孩子懂得家庭条件再优越,也是父母目前创造的,可能是一时的而不是一世的,一个成年以后还要依赖父母的人是可耻的。 “培养你的孩子,让他们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能终身无悔。”“如果父母没有教给孩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这是犹太民族倡导和帮助青少年的言行和道德修养,这对我们不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