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碰撞青春

青春碰撞青春

◇王孝强

记不清楚这是发生在九几年什么时候的事儿了,那个时候人们多不富裕,在恰能温饱的情况下做教育是最苦的。

记得我刚毕业,到东溪二中教政治学科。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有点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刚劲儿。学校领导觉得这个小伙子尚值得培养,是个踏实做事的主儿,便让我担任团委书记,两年以后觉得工作还算认真,成绩尚可,又调任德育主任,记得那年我刚好28岁。

那时候的东溪,常住人口一万多,有很多混社会的“地痞”。学校没有围墙,社会人士可以随便出入,在那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打架是常事儿,如果哪天不打架反倒让人觉得不正常。刚开始我并不想当德育主任,一方面觉得自己年轻、资历尚浅,恐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其实我想当班主任,毫无疑问班主任是最亲近学生的老师。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做老师一定要有班主任经历,那是一笔职业生涯里无可估量的财富。这辈子没当过班主任,于我,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时德育主任面临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实在太大。但后来确实推脱不过,只好硬着头皮上。

刚接手德育工作,真的是千头万绪,各种挑战与困难并存,尤其是学生不服管教,每天都有打架、旷课、早恋、离家出走等等问题出现。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思量,我提出“杀歪风、树正气、开创勤奋学习的新局面”的德育管理目标,并亲自列出“歪风清单”,譬如:打架、逃课、吸烟、早恋、打游戏、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过密、穿异装、男生留长发、女生化浓妆、课堂睡觉等等。

要求各班主任监督本班学生在两周之内必须整改,否则予以处分。学校对该项工作认真考核,不放过任何一种“歪风邪气”。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打开了学风和校风整治的第一步,学校开始有了“学校”该有的样子。

特殊时期施行特殊政策,那个时候只有内外兼治,才能打开局面。具体而言,对内施行高压政策,帮助劝转多名“顽固分子”。我当德育主任那几年,学校总共有56号特别难缠的“后进生”,个个儿不让人省心,班主任们全都束手无策。

经过充分调查,对他们的情况我能做到“如数家珍”,这56个孩子方方面面的情况我已全面了解,几乎达到只看背影就能报出名号的程度。之后我开始对这56个“后进生”开展“攻坚战”。经过反复教育,一部分孩子很快改变,能深刻认识错误并重新开始认真学习。但教育永远不可能教好所有人,确实非常调皮的几个孩子,我选择给他们联系合适的学校实施劝转策略。通过“劝转一部分、处分一部分、鼓励一部分”的方法成功把这“五十六将”逐一击破,解决了学风和校风整治的最大问题,学校开始形成风清气正的局面。

对外积极保护我校师生安全。首先就是修建围墙,切断社会人员随意出入学校的路径;和派出所联合,加强校园周边巡查,不准外来闲杂人等大批聚集在学校周围;施行积极的招生政策,以诱人的条件吸引优质生源和优质老师加入。通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学校真正形成了校风正、学风浓、社会声誉好的局面。

那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抽烟的孩子——小霍。那几年,我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和“王主任”这三个字一起风靡学校、风靡整条东溪大街。每次骑车经过那条街时,只要我的铃声响起,总会在不同的角落和旮旯里冒出很多孩子,惊恐地猫着头东张西望,一看到我就大吼“王主任来了,王主任来了……”那场面就像我是小学课本《狼来了》里面的大灰狼一样。

那天,我老远就看见小霍在街角烧烤摊抽烟时那吞云吐雾的享受样子,小霍当时穿了一套崭新的西装,丝毫看不出学生样儿。我佯装未看见他,从街的这头摁着铃优哉游哉地骑过去,铃声响起处,照旧是一片“王主任来了,王主任来了”的惊吓吼声,各学生作鸟兽样四散开去。小霍见躲避已然不及,急中生智地把烟从袖口卷进去,然后微笑地和我打招呼。我装作未看见其抽烟,和他攀谈了起来。大概聊了5分钟,因为害怕真的把衣服烧坏,所以我笑着对他说:

“西装是新做的吧?”

“嗯。”

“还不快把烟拿出来灭了,要是真烧坏了多可惜啊,这可是父母的血汗,你应该珍惜才对。”说完我就笑着离开了。

经过后续和小霍的各种斗智斗勇,他总算丢掉了烟头拾起了课本。在与小霍的斗智斗勇中最严重的一次冲突是我在气急之下给了他一巴掌。那时候刚开始严禁体罚学生,但看到他犯错以后丝毫不知悔改的神气模样,还各种顶撞和质问我,身体就先于大脑的反应,直接一巴掌打出去了。那时候尚不知道教育需要艺术,只是用青春碰撞青春,用热情喂养梦想。现在想来,这件事处理得非常糟糕,好在后来我慢慢用耐心和爱心弥补了这一点。

小霍中考时成绩虽然不好,但好歹顺利升学了,他毕业以后我们再没联系,三年后綦江教委又把我调到綦江中学工作,更是连他的消息都寥寥了。直到我在綦江中学工作的第二年,暑假坐大巴车回老家,售票员告诉我有人帮我把票买了。我转头一看居然是他,开玩笑地说:

“还记得那件烧破的西装么?还记得我的铁砂掌么?”

他挠着头说:“忘不了,那些是青春岁月里最青葱的记忆。”

“现在想来,那时候我还是不该打你,从你以后我再没打过人,恨我么?”

“怎么可能,要不是你一巴掌把我打醒了,我可能早就没读书出去混社会了,更不会有今天,我还要谢谢您那时候给我的一巴掌。”

我笑着向他表示歉意:“那时候的我只是刚从学校毕业怀揣教育梦想的小年轻,缺乏教育的艺术,当时不该这么处理,可惜了那件西装。”

“王主任,您不觉得就是从那次开始,您才走进我的世界么?真的感谢你从那天开始对我不离不弃的帮助和教育。”

“青春碰撞青春,我也感谢你让我从此以后更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当然,也谢谢你给我买的车票……”

我们就这样在车里攀谈了起来,他说那时候的幼稚无知,我谈那时候的年轻冲动,我们都在谈笑风生里回忆已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