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两个“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全面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两个“习惯”的养成教育

通过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把每年9月、2月定为入学规范教育月,把每学月第一周作为文明礼仪示范周。

(一)依托班级载体,实施“规范”教育

“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养成教育是培养人的基础教育。在原有“文明礼仪示范班”及其他文明细胞建设基础上,创建“日常行为规范示范班”(不是一般评比,要求合格班级进行申报,通过评审验收以后授牌,同时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为载体,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同时,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做到师德生德齐抓。

(二)真抓实干,促进“规范”贯彻落实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不仅对一个学生、一个班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日常教育,将文明道德思想输入学生的头脑中,在日常细节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狠抓训练,强化养成,注重实效

训练是抓好养成教育的关键,处于身体发育、身心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可塑性大,反复性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强化训练。首先解决“知”字问题,究竟要求学生“规范”什么?“养成”什么?为此,在开学一月强化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綦江中学学生手册》,并尝试开设“规范训练课”,用不同形式进行强化训练。

3.主抓教学,重视学科渗透和相融促进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求每一位教师充分利用课堂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训养,使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之中,使养成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4.常抓检查,督促导向,巩固成效

以年级组为主导,学生处、教学处配合,定期不定期直接抽查班级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养成、防止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