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八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
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巡查、总结、纠正,学生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提醒和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的他律,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既能自觉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最终能变成自觉遵守的自律。
1.护校值日明规范
每天由行政值周人员带领值周教师和值日学生佩戴值日证,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在校门口、教室、食堂及校园其他地方检查学生的出勤、服装仪表、佩戴校牌、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情况及其他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检查和引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由被动遵守慢慢到自觉遵守。
2.自我管理共提高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学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由学校人像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卓有成效地提高个人素质以及科学地进行自我开发和自我认知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探究精神的生命个体”,21世纪的人类更渴望发展自己的特色,张扬个性,从心理学本身来说,受教育的学生本身就具备自我管理的欲望。因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已成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如能在班级设立以清洁委员为首的卫生巡视员,专门检查乱抛乱扔现象,逐渐使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安排值日、值周学生,检查行为规范落实情况,及时总结表扬,也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另外,还要树立学生中的榜样来教育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行为规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卫生之星”“礼貌之星”“孝敬之星”“诚信之星”等等,并实施一定的奖励,学生会觉得非常高兴的。由于这些榜样是在学生中产生的,因此,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更容易被其他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激起上进心,使他们自觉模仿到形成习惯。而被表扬的学生,则积极性更高,在其他的方面表现更好,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净化了育人氛围,在学生中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
3.家校配合共培养
班主任有责任对本班学生加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及训练。班主任要积极主动提高教育水平,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教育,加强家校联系,如有不能解决的再上交学生处进行教育,把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制止。班主任要发挥好纽带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管理评比促养成
学校每月开展了争创“文明班级”的活动,以年级为单位,比出勤、卫生、纪律、寝室管理、眼保健操、广播操、课前文化、黑板报等,每天公布一次,每月评比一次,作为评比优秀班集体的依据,由评比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集体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