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弯腰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让弯腰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王孝强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就假装没听见。耶稣只好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了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肯定渴的够呛,就把樱桃一颗颗悄悄地掉出。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这样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笑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面没完没了地弯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弯腰是一种智慧,不会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在该弯腰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偷懒。同样,在该努力的年纪我们也千万不要虚度。细细想来,弯腰这一个小动作其实包含了很多智慧,我们中学生应该学会弯腰、善于弯腰,让弯腰成为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成为一种竞相践行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说:

弯腰是一种美德,一份责任。当你在校园中看到垃圾时,你能弯腰拾起,学校就会因你的这个小动作变得更干净、更美丽。只有当我们都愿意弯下腰捡起散落的垃圾纸屑时,我们的校园才会拥有一份真正的美、一份心灵的美。弯下腰身,捡起垃圾,不是一件难事,却是一件要事。因为我们“弯腰”捡起的不仅是“垃圾”,更是个人的素质、民族的涵养。

弯腰是一种礼仪,一种文明。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故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说。泱泱华夏,以礼修身、传家、治国。见到长者、师者、尊者,我们弯腰行礼,既表现了你的教养,也体现了学校的整体学生素质。推而广之,中华民族尊师重道、文明礼貌的优秀传统便得以承续、得以弘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谦卑地弯腰行礼,承续华夏千年之礼仪。

弯腰是一种关爱,一份呵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师,如果不会弯腰、不懂弯腰就不能很好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又何谈传其道、解其惑呢?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弯腰以关爱,弯腰以呵护,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弯腰精神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其成才引路。

弯腰也是一份谦虚,一种态度。懂得弯腰的人不自大、不自负、不鲁莽,也不会一意孤行;懂得弯腰的人会主动考虑别人的境地,维护别人的体面,使双方都不尴尬。《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越是弯得下腰,越是收获得大。韩信胯下弯腰,成就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书写出流传青史的绝唱。越是饱满的稻穗越能弯得下腰,越是谦虚的人越能弯得下腰。弯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姿势,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一种远大的智慧。

弯腰还是一种学习,一种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弯下腰身,主动学习,传承发展。党的十九大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我们青少年只有以对文化的执着,对文化的担当,对文化的尊重,踏实弯腰,吸收转化,才能承续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化。

山川有起伏,方显其雄伟;波涛有峰谷,方显其壮丽。人生亦是如此,当我们面临困境时,除了勇往直前外,弯腰侧身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

弯腰是美德,弯腰是文明;弯腰是关爱,弯腰是谦虚;弯腰是学习,弯腰是传承。让弯腰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弯腰、学会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