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由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选择对比的基数不同,一般将相对指标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及动态相对指标。
(一)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为了判断各部分数值的大小,以总体的全部数值作为参考标准,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数,用以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或比率,进而说明现象内部的构成情况。计算公式为:
【例4-2】 某企业产品生产总成本为100 元,其中直接材料费为10 元,直接人工费为85元,制造费用为5 元。要求:计算产品成本构成。
解 产品成本构成计算如下: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直接人工费在产品总成本中占85%,占绝大比重,对总成本影响最大,直接材料费次之,制造费用最小。如果该企业想降低总成本,重点在于降低直接人工成本;如果把重点放在降低制造费用上,则下降空间不大,即使把制造费用降为零,总成本也降不了多少。
实际工作中,很多现象存在合理结构或最佳结构,这个结构相对数是一个常数,判断某一部分大小是否合理,是以这个常数为标准的。
【例4-3】 某企业资产总额为500 万元,其中负债300 万元,所有者权益200 万元。如该行业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都会略超过40%,判断该企业资产负债率是否合理。
解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负债所占比率(资产负债率)明显大于40%,偏高,需要调整。
结构相对指标用来判断某总体中某一部分的大小,不是以数值的大小为依据,而是以总体的全部数值作为判断标准。
结构相对指标表示的是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因此,结构相对指标具有以下特点:
(1)总体中各部分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小于1(或100%)。
(2)总体中各部分的结构相对指标之和等于1(或100%)。
(二)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为了判断某一部分的数值的大小,以总体中另一部分作为参考标准,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数,用以反映总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均衡状况。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例4-4】 某地区2018 年末总人口为1.74 亿人,其中男性为1.04 亿人,女性为0.7 亿人。要求:计算男女性别比例相对指标。
解 以女性人口为基数,则男女性别比例相对指标为:
即该地区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为148.57%,或149∶100。
比例相对指标常用1∶m∶n 或m∶n∶1 的形式来表示,是将基数抽象为1,比数以简单的整数表示,有时不一定能够整除,常用近似值表示。
【例4-5】 某企业有全部职工440 人,其中研发人员120 人,一线生产工人248 人,后勤服务人员72 人。计算各类员工的比例关系。
解 如果观察研发人员,则研发人员与一线生产工人、后勤服务人员人数的比例关系为:
如果观察一线生产工人,则一线生产工人与研发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人数的比例关系为:
如果观察后勤服务人员,则后勤服务人员与研发人员、一线生产工人人数的比例关系为:
实际工作中,很多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如人口统计中的性别,企业总资产中的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中各部分之间,都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一旦发生变动,各部分数据均会相应地发生变动,但变动后各部分内容保持不变。如统计性别比例时,从古至今,基本只有“男”“女”两种。
(三)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指同类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条件下的对比结果,表示同类现象在不同条件下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差异性。比较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比较相对指标为无名数,一般用倍数、系数表示。
【例4-6】 某种农产品同时在A 地和B 地试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A 地平均亩产600 kg(1亩约合666.67 m2),B地平均亩产400 kg。计算比较相对指标。
解 计算过程如下:
比较相对指标用来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因此,在计算比较相对指标时,参照物必须是同一性质的指标,其类型、统计时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要相同,才有可比性。
(四)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指由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进行比较而形成的相对指标,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以及普遍程度,常用来比较不同国家、地区、行业、单位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指标有两种形式,即无名数的强度相对指标和有名数的强度相对指标。
无名数的强度相对指标,一般用百分比、千分比表示。其特点是分子来源于分母,但分母并不是分子的总体,二者所反映现象数量的时间状况不同。
【例4-7】 某年某地区年平均人口为100 万人,在该年出生的人口为8600 人。计算该地区人口出生率。
解 计算过程如下:
有名数的强度相对指标为用双重计量单位表示的复名数,反映的是一种依存性的比例关系或协调关系,可用来反映经济效益、经济实力、现象的密集程度等。
【例4-8】 某城市现有各种车辆30 万辆,公共停车位为750 个。计算该城市每个停车位所负担的车辆数及每千辆车拥有的停车位数。
解 计算强度相关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从而形成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正向指标越大越好,逆向指标越小越好;正向指标越大、逆向指标越小,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越大。
在应用强度相对指标时,分子与分母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才可以进行对比,否则指标设定没有实际意义。
【例4-9】 2018 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00309 亿元(初步核算数),年末总人口为139538 万人,以土地面积为960 万平方千米计算人口密度和人均GDP。
解 人与土地的关系是: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与GDP 的关系是:GDP 是人的劳动成果。
强度相对指标应用范围较广,在宏观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的国力对比、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对比,往往用的就是强度相对指标。
(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简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计划完成百分比,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相对指标,用来观察、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一般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由于计划任务的制订与下达、执行、检查各环节存在差异,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有着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可进行如图4-3 所示的分类。
图4-3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分类
在做出结论时,要根据指标性质来判断。指标性质属于成果、效益类指标时,属于正指标,常以最低限额规定,如产值、利润、产量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等于或大于100%为完成计划或超额完成计划。指标性质属于成本、费用类指标时,属于逆指标,常以最高限额规定,如产品成本、销售费用、材料消耗等。这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小于或等于100%为超额完成计划或完成计划。此外,还要结合完成的绝对数做出说明。
1.短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
计划时间短于一年,称为短期计划。
(1)当计划数为绝对数或平均数时,可直接利用公式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同时考虑正指标、逆指标之分。
【例4-10】 某企业2018 年产品计划产量为1000 件,实际完成1200 件,计算该年产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解 产量属于正指标,要求越大越好。计算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20%完成产量计划,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增加了200 件,属于超额完成计划。
【例4-11】 某企业2018 年某产品的生产成本计划为100 元/件,实际生产成本为98 元/件,计算该年生产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解 成本费用属于逆指标,要求越小越好。计算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2%完成生产成本计划,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节约了2 元/件,属于超额完成计划。
(2)当计划数为相对数时,意味着计划是根据上期实际来指定的,将上期实际数作为100%,同时考虑正指标、逆指标之分。有如下公式:
实际工作中,常用百分点计算该指标,但百分点并不是相对数,而是绝对数。一个百分点指1%。计划完成情况为:
【例4-12】 某企业2018 年计划规定产品产量要比上年提高10%,实际提高了12%,计算该年产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解 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2% 完成产量计划,实际比计划增加了2%,属于超额完成计划。
【例4-13】 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计划降低10%,实际降低了8%,计算说明该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是否完成计划。
解 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属于逆指标,小于100%表示完成计划。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企业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102.22%>100%,没有完成计划,距离完成计划还差2%。
(3)计划执行进度检查。
计划执行进度检查指计划尚在执行中,还未完成时的检查。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随时了解和掌握计划的完成进度,通过计算计划执行进度百分数来实现。计算公式为:
对于计划进度的判断标准是将分子所用时间与分母规定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两者进度是否一致,如时间过半,任务完成量是否过半。
【例4-14】 某企业2018 年计划实现销售额1000 万元,1—9 月累计完成800 万元,判断计划进度完成情况。
解 计算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2018 年截至9 月已完成全年计划的80%,比计划快5%(80% -75%),执行进度良好。
2.中、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
中、长期计划指计划期超过一年,如五年计划、十年规划等,由于中、长期计划中所规定的计划任务指标性质不同,计划检查内容也有所不同,计算分为水平法与累计法。
(1)水平法。
在中、长期计划中,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如年生产能力、产品等级、学生体育达标的标准等,就属于中、长期计划指标,重点在于检查能力、水平。
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就是将计划末期(最后一年)实际达到的水平与计划规定的同期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较,来确定全期是否完成计划。其计算公式为:
【例4-15】 某地区从2013 年开始,计划五年内原煤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 万吨,2013—2017 年各季度产能资料如图4-4 所示。
图4-4 2013—2017 年各季度产能资料
要求:计算该计划完成程度。
解 该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第五年实际原煤产量超出计划10%,超额完成计划。
(2)累计法。
累计法就是用整个计划期间实际完成的累计数与同期计划数相比较,来确定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用累计法计算,只要从中、长期计划开始至某一时期止,累计完成数达到计划应完成数,就是完成了计划。
【例4-16】 在与例4-15 相同的条件下,假定该地区计划从2013 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完成3000 万吨原煤产量,计算该计划完成程度及提前完成时间。
解 ①该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五年间的原煤产量超额30%完成计划任务。
②提前完成计划时间计算。
截至第四年末,累计完成2800 万吨原煤产量,还有200 万吨(3000 万吨-2800 万吨)未完成,假设第五年第一季度均衡生产,则五年内完成计划后的时间为:
该地区提前3.23 季度完成了计划任务。
(六)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是某类指标数值在不同时间上的对比,用来反映现象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计算公式为:
【例4-17】 2017—2018 年,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2.7 万亿元增加到3.03 万亿元,计算动态相对指标。
解 计算过程如下:
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018 年比2017 年增长12.22%(112.22% -100%)。
动态相对指标应用范围较广,后面章节将对其进行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