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习题与实训
任务一 认知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统计实践中,通常人们所说的“指数”一词的含义指的是()。
A.广义的指数概念
B.狭义的指数概念
C.广义和狭义的指数两种概念
D.拉氏和派氏指数的概念
2.按所反映现象的时间不同,可以把它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C.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
A.指标性质不同
B.采用的基期不同
C.研究对象分类不同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指数的作用()。
A.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B.反映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水平
C.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
D.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
E.利用指数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各种推算
2.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A.价格指数
B.单位成本指数
C.销售量指数
D.工资水平指数
E.劳动生产率指数
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销售量指数
B.产量指数
C.价格指数
D.职工人数指数
E.可变指数
4.指数按选择基期的不同可分为()。
A.静态指数
B.动态指数
C.环比指数
D.定基指数
E.综合指数
5.指数的作用有()。
A.可进行因素分析
B.反映事物变动方向
C.可进行相关分析
D.反映事物变动程度
E.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任务二 综合指数
一、填空题
1.统计指数按指数化因素的性质不同,分为__和__。
2.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二,其一是__,其二是__。
3.数量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__,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__。
4.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__作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__作为同度量因素。
5.统计实践中,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__,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__。
二、单项选择题
1.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一般情况是()。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可变指数
2.拉氏指数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
A.基期
B.报告期
C.假定期
D.任意时期
3.派氏指数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
A.基期
B.报告期
C.假定期
D.任意时期
4.综合指数包括()。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C.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5.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应以()作为同度量因素。
A.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B.基期的质量指标
C.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D.基期的数量指标
6.某企业总产值增长50%,价格增长25%,则产量增长()。
A.25%
B.2%
C.75%
D.20%
7.若价格增长5%,销售量增长4%,则销售额增长()。
A.20%
B.9%
C.9.2%
D.8%
8.如果用p 表示商品价格,用q 表示商品销售量,则公式()。
A.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的变动程度
B.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的变动程度
C.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价格的变动程度
D.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价格及销售量的变动程度
三、多项选择题
1.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A.比较作用
B.权数作用
C.媒介作用
D.同度量作用
E.平衡作用
2.公式Σp1q1 -Σp0q1 的经济意义是()。
A.综合反映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B.综合反映多种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C.反映由于价格变动使消费者增减的货币支出
D.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E.综合反映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3.公式Σp0q1 -Σp0q0的经济意义是( )。
A.反映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B.反映由于价格变动使消费者增减的货币支出
C.综合反映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D.综合反映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E.反映由于销售量变动使居民增减的货币支出
4.编制综合指数的要点包括()。
A.引入同度量因素
B.确定指数化因素
C.固定同度量因素的时期
D.选择指数编制方法
E.明确指数的经济意义
5.某地区2008 年(相对2007 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2%,这一结果说明()。
A.商品零售价格综合上涨了3.2%
B.商品零售额上涨了3.2%
C.由于物价上涨使商品零售量下降了3.2%
D.每种商品零售价各上涨了3.2%
E.商品零售额增长不一定与零售价格上涨同步
6.编制综合指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氏物价指数采用基期销售量作为权数
B.拉氏物价指数采用报告期销售量作为权数
C.派氏物价指数采用报告期销售量作为权数
D.派氏物价指数采用基期销售量作为权数
E.派氏物量指数采用报告期销售量作为权数
四、综合应用题
某企业产品产量与出厂价格资料如表10-14 所示。
表10-14 产品产量与出厂价格资料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表10-14 中的产量和出厂价格()。
A.均为观测数据
B.均为分类数据
C.均为顺序数据
D.均为数值型数据
(2)反映该企业历年来产量的变化情况最适用的图形是()。
A.饼图
B.环形图
C.折线图
D.直方图
(3)产量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
A.均是质量指数
B.均是数量指数
C.分别是质量指数和数量指数
D.分别是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4)拉氏产量指数()。
(5)派氏价格指数()。
五、计算题
已知某地区甲、乙两种商品的销售量及价格资料如表10-15 所示。
表10-15 销售量及价格资料
计算:
(1)销售量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2)价格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任务三 平均数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按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指数是()。
A.平均指标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C.综合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2.按个体产量指数和基期总产值计算的产量指数是()。
A.综合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若产量增加,而生产费用不变,则单位成本指数()。
A.减小
B.无法预计变化
C.增大
D.不变
4.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A.都固定在基期
B.都固定在报告期
C.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
5.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所用的特定权数是()。
A.基期总额
B.报告期总额
C.固定权数
D.假定期总额
6.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所用的特定权数是()。
A.固定权数
B.报告期总额
C.基期总额
D.假定期总额
7.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8.平均数指数是总指数的另一形式,计算的基础是()。
A.数量指数
B.个体指数
C.综合指数
D.质量指数
二、多项选择题
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
A.综合指数
B.总指数
C.平均数指数
D.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2.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
A.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的问题时的思路不同
B.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不同
C.在计算形式上不同而在经济内容上相同
D.在计算形式上相同,在经济内容上也相同
E.在一定权数条件下,二者有变形关系,这时两种方法计算的指数具有完全相同的经济意义和计算结果
三、综合应用题
某地区三种农副产品的收购资料如表10-16 所示。
表10-16 农副产品的收购资料
请根据上述资料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1)收购量与收购价格,()。
A.前者为定性变量,后者为数值变量
B.前者为数值变量,后者为定性变量
C.两者均为定性变量
D.两者均为数值变量
(2)反映收购量与收购价格之间的关系适宜采用的图形是()。
A.饼图
B.散点图
C.圆环图
D.条形图
(3)收购量指数()。
(4)收购价格指数()。
A.是数量指数
B.是质量指数
C.采用拉氏指数公式计算:Kp=
D.采用派氏指数公式计算:Kp=
(5)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
A.前者要求权数固定在基期
B.后者要求权数固定在基期
C.前者要求每期更换权数
D.后者要求每期更换权数
四、计算题
某市各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权数如表10-17 所示,要求计算零售价格总指数。若报告期零售额比基期增长13.8%,则零售量增长了多少?
表10-17 各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权数
任务四 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因素分析法的依据是()。
A.指标体系
B.指数体系
C.综合指数理论
D.平均指数理论
2.某种商品报告期与基期比较销售量增长16%,价格下降9%,则销售总额比基期()。
A.增长7%
B.增长5.56%
C.增长27.47%
D.下降27.47%
3.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10%,销售量下降10%。则商品的销售额()。
A.有所增加
B.有所减少
C.没有变化
D.无法判断
4.在物价上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少购买商品3%,则物价指数为()。
A.97%
B.103%
C.3%
D.109.09%
5.某地区8 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则货币购买力指数为()。
A.95.24%
B.85.24%
C.105.24%
D.90.24%
6.已知某工业企业2006年的工业增加值为2000万元,2008年减少为1800万元,这几年间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了6%,那么该企业的产品产量指数大致是()。
A.106.0%
B.104.8%
C.95.7%
D.84.9%
7.因素分析法可以分为连环替代法和差额替代法,这两种方法的关系是()。
A.连环替代法与差额替代法的复杂程度相等
B.差额替代法与连环替代法的基本原理不相同
C.差额替代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
D.连环替代法是差额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时()。
A.可以对总量指标进行因素分析
B.可以对平均指标进行因素分析
C.可以对相对指标进行因素分析
D.可以从绝对数方面进行因素分析
E.可以从相对数方面进行因素分析
2.指数体系的基本含义(基本原理)包括()。
A.若干因素指数连乘积等于实际总变动指数
B.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C.若干因素影响的绝对额之和等于实际总变动
D.对象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的连乘积
E.对象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分子与分母之差的代数和
3 在采用连环替代法时,替代顺序应遵循的原则是()。
A.先替代数量因素,再替代质量因素
B.如果既有实物数量又有价值数量,先替代实物数量,再替代价值数量
C.如果有几个数量因素或质量因素,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
D.先替代主要因素,再替代次要因素
三、计算题
1.某企业三种产品产量与成本有关资料如表10-18 所示。
表10-18 三种产品产量与成本有关资料
要求:
(1)计算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指数以及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2)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变动而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3)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说明总成本(相对程度和绝对额)变动的情况。
2.某地区近两年粮食产值、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统计资料如表10-19 所示。
表10-19 某地区粮食产值、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统计资料
试对产值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3.某企业2015年、2016年有关财务指标统计资料如表10-20所示。
表10-20 财务指标统计资料
已知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产值率×产品销售率×销售利润率,请运用连环替代法分析各因素对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程度。
任务五 平均指标指数
一、填空题
1.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水平变动的影响的是__。
2.反映总体各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水平变动的影响的是__。
二、单项选择题
1.平均指标指数是()。
A.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类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C.由两个平均数对比得到的指数
D.总指数
2.反映总体结构变动的平均指标指数是()。
A.结构影响指数
B.固定构成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
D.平均数指数
3.职工总平均工资增长3.5%,固定构成工资指数增长15%,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 )。
A.18.5%
B.119.03%
C. -11.5%
D.90%
4.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包括三个指数,即()。
A.总指数、加权算数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B.总指数、综合指数、个体指数
C.总变动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D.可变构成指数、固定结构指数、结构变动指数
5.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20%,则现在1 元钱()。
A.只值原来的0.8 元
B.只值原来的0.83 元
C.与原来1 元钱等值
D.无法与原来比较
三、多项选择题
1.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是()。
A.平均数指数
B.可变构成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综合指数
2.用某企业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分组资料来进行分析时,该企业总的劳动生产率变动主要受到()。
A.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B.企业各类职工人数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影响
C.企业各类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影响
D.受各组职工人数和相应劳动生产率两因素的影响
四、综合应用题
某企业按男、女分组的工人人数和工资资料如表10-21 所示。请据此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取正确答案。
表10-21 按男、女分组的工人人数和工资资料
(1)从基期到报告期,该企业全部工人平均工资的增长率是()。
A.111.76%
B.122.5%
C.11.76%
D.22.5%
(2)从基期到报告期,该企业男、女工人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分别是()。
A.125%、120%
B.25%、20%
C.83.3%、180%
D. -16.7%、80%
(3)从基期到报告期,该企业男性工人平均工资比女性工人平均工资()。
A.增长5 个百分点
B.增长快5%
C.增长慢46.29%
D.少增长96.7%
(4)该企业全部工人平均工资变动受男、女工人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程度是()。
A.125%
B.123.52%
C.122.58%
D.91.7%
(5)该企业全部工人平均工资变动受男、女工人人数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是()。
A.91.17%
B.123.52%
C.122.58%
D.150%
五、计算题
某企业平均工资基本资料如表10-22 所示。
表10-22 企业平均工资基本资料
根据资料计算:
(1)总平均工资指数(平均工资可变指数);
(2)工资水平指数,人数结构变动影响指数以及各因素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