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指标应用的原则

五、相对指标应用的原则

相对指标运用对比方法,对两个同类指标数值进行静态的或动态的比较,对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对两个不同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和比例进行比较,是统计中常用的基本数量分析方法之一。要使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可比性原则

相对指标的可比性,是指对比的指标在含义、内容、范围、时间、空间和计算方法等口径方面应协调一致,相互适应。相对指标是有关的两个指标数值之比,对比结果的正确性直接取决于两个指标数值的可比性。如果违反可比性这一基本原则而去计算相对指标,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如果各个时期的统计数字因行政区划、组织机构、隶属关系的变更,或因统计制度方法的改变而不能直接对比,就应以报告期的口径为准,调整基期的数字。许多用金额表示的价值指标,由于价格会变动,各期数字进行对比不能反映实际的发展变化程度,一般要按不变价格换算,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计算相对指标数值的方法是简便易行的,但要正确地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还要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事物之间的对比分析,必须采用同类型的指标,只有通过统计分组,才能确定被研究现象的同质总体,便于同类现象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这说明要在确定事物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数量的比较或分析,而统计分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统计的定性分类或分析。即使是同一种相对指标,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进行比较时,也必须先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有可比性。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确定两个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否合理。

例如,将不识字人口与全部人口对比来计算文盲率,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不识字人口中包括未达学龄的人数等在内,不能如实反映文盲人数在相应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计算文盲率的公式为:

3.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原则

绝大多数的相对指标都是两个有关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用抽象化的比值来表明事物之间对比关系的程度,而不能反映事物在绝对量方面的差别。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相对指标离开了据以形成对比关系的总量指标,就不能深入地说明问题。

例如,1998 年,美国的GDP 相对于1997 年增长速度为3.9%,同期中国GDP 增长速度为7.8%,恰好为美国的2 倍;但根据同期汇率(1 美元约兑换8.3 元人民币),1998 年中国GDP 总量约合9671 亿美元,约相当于同期美国GDP 总量84272 亿美元的1/9。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工人每星期的工资是2 先令(1 先令=12 便士),后来他的工资提高到4 先令,那么工资水平就提高了100%,此时不应当为工资水平提高的动听的百分比所迷惑,而要注意原来的工资数是多少。

4.各种相对指标综合应用原则

各种相对指标的具体作用不同,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所研究的问题的。为了全面而深入地说明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应该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综合应用各种相对指标。例如,为了研究工业生产情况,既要利用生产计划完成情况指标,又要计算生产发展的动态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又如,分析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有必要全面分析总产值计划、品种计划、劳动生产率计划和成本计划等的完成情况。

此外,把几种相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比较、分析现象变动中的相互关系,更好地阐明现象之间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等多种相对指标,有助于我们剖析事物变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