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推断的概念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

(一)抽样推断的定义

抽样推断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研究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依据所获得的数据对总体的某一数量特征做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与推断的一种统计方法。抽样推断的全过程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二)抽样推断的特点

抽样调查数据之所以能用来代表和推算总体,主要是因为抽样调查本身具有其他非全面调查所不具有的特点:

(1)抽样调查样本是按随机原则抽取的。所谓随机原则又称机会均等原则,指样本单位的抽取不受主观因素及其他系统性因素影响,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均等的被抽中的机会,这样能够保证被抽中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

(2)抽样调查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

(3)抽样调查的误差可以计算并控制。

统计误差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实际数量之间的差距,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登记性误差,指在调查、整理过程中,由各种主观原因引起的误差。

第二种,代表性误差,指样本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所产生的误差。代表性误差又分两种:

①系统性误差——违反了抽样调查的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

②抽样误差——遵守抽样的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不同的样本而产生的误差,又称为随机误差。

系统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一样,都是抽样组织工作不完善造成的,如果抽样组织工作不完善,采取措施是可以预防系统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的,或者可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

抽样误差是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性,所抽出的样本的结构与总体各单位的结构不同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在调查前根据调查样本数量和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计算,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基于以上特点,抽样调查被公认为是非全面调查方法中用来推算和代表总体的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调查方法。

(三)抽样推断的应用

(1)应用于不能进行全面调查的事物,特别对于无限总体,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则适用抽样推断。如要了解空气中某种有害气体的含量或水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是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只能抽取部分样品进行检验。

(2)有些总体从理论上讲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总体范围过大,单位分布又过于分散,很难或没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例如,某个森林有多少棵树,水库的鱼苗数,职工家庭生活状况如何等,用抽样推断的方法进行调查,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比较灵活。有些事物在取得数据时具有破坏性,也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用抽样推断,如汽车的抗碰撞能力,电器的耐用时间等。

(3)有时虽然能全面调查,但抽样调查仍有独到作用,它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并且能取得比较详细的资料。因此,对资料要求紧迫,需以较短时间了解总体全面情况的,也可用抽样调查法。

(4)应用抽样调查法可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决定行动时的取舍。如调查新方法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化工原料新配方的使用,新医疗方法的使用等是否有明显的效果,可以对未知的或不完全知道的总体做出一些假设,然后利用抽样的方法,根据实验资料对所做的假设进行检验,做出判断,并在行动上做出抉择,这就是抽样调查法在决策方面的应用。

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依靠抽样调查进行;应用抽样调查法可对全面调查的结果加以补充或订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