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平滑预测法

二、指数平滑预测法

指数平滑预测法是在移动平均法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充分考虑了同期趋势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的差异,趋势值体现现象的共性,是由现象属性决定的,实际值则是现象在本质的基础上受到具体条件影响的最终结果。采用指数平滑预测法时,根据外界条件对现象影响的大小,对趋势值与实际观察值取不同的权重,以体现两者对下一期预测的影响不同。以下介绍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

当时间数列无明显的趋势时,可用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是以预测期的前一期为基础,对该期的实际观察值与预测值,分别给予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作为预测期的预测值。

为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yt为观察期的实际发生值为观察期的理论值,a为加权系数,又称平滑系数(0 ≤α ≤1),则

上式可以变形:

一般来说,下期预测值介于本期实际值与本期预测值之间。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可以理解为:预测期预测值等于前一期的预测值加上前一期的预测误差的调整值。

【例9-16】 某产品销售量的平滑系数a=0.6,2016 年实际销售量为18 吨,预测销售量为15.5 吨,则2017 年预测销售量计算如下: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指数平滑预测法的实质,将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公式展开如下:

自下而上依次代入并整理:

由于0 ≤α ≤1,t →∞时,(1 -α)t →0,(1 -α)t 的值随t 的增大而减小,以指数形式递减。由此可见,指数平滑预测法是对观察值的加权平均。

利用指数平滑预测法进行预测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定义初始值。一般将y1 作为第一期的预测值,即=y1。当原数列的项数较多(n >15)时,可以选用y1 或y0 作为初始值。如果原数列的项数较少(n <15),可以选取最初几期(一般为前三期)的平均数作为初始值。

其次是α的取值大小。α取不同的值,计算的指数平滑值相对原始数据的平滑程度不同。一般根据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和预测者的经验判断α的取值。

(1)当时间序列呈现较稳定的水平(趋势)时,说明现象水平受外界影响小,应选较小的α值,一般可在0.1 ~0.2 范围内取值。

(2)当时间序列有波动,但长期趋势变化不大时,可选稍大的α值,常在0.2 ~0.4 范围内取值。

(3)时间序列波动很大,长期趋势变化幅度较大,呈现明显且迅速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说明现象水平受外界影响大,宜选择较大的α值,如可在0.6 ~0.8 范围内取值,以使预测模型灵敏度提高,能迅速跟上数据的变化。

(4)当时间序列数据呈明显上升(或下降)的发展趋势时,α应取较大的值,为0.6 ~1。

若根据以上原则仍不能解决α的取值问题,则采用测试法:首先根据具体时间序列情况,参照经验判断法,大致确定α的取值范围;然后取几个α值进行测试,比较不同α值下的预测标准误差,选取预测误差最小的α值。

【例9-17】 已知某产品最近11 个月的销售量统计资料如表9-3 所示。

表9-3 某产品销售量统计资料

要求:利用指数平滑预测法预测第12 个月的销售量。

解 观察资料,由于各期数据上下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且为短期预测,初始值取最初的三个数据的平均值。为了分析平滑系数α的特点,采用测试法,分别取α=0.5,α=0.1,α=0.3计算一次指数平滑值。

初始值计算:

以α= 0.5 为例:

其他通过Excel 计算,如图9-42 所示。

图9-42 指数平滑预测法计算过程

根据计算结果,α=0.5,α=0.1,α=0.3时,第11期的指数平滑值分别为21,15.74,19.9,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第12 个月的销售量。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初始值与α的取值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

【例9-18】 已知资料如图9-39 所示,试采用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预测2019 年的销售量。

解 首先,定义初始值。由于n= 13 <15,取前三期的平均数作为初始值:

其次,用测试法确定系数α。该时间序列呈现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且有波动,取值应为0.6 ~1,分别用α= 0.6,α= 0.7,α= 0.8,α= 0.9 进行测试,选取平均误差(标准差)最小的α值为α的最终取值。

计算过程如图9-43 所示。

图9-43 测试法确定平滑系数α 取值的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测试,根据Σ(yt -2=最小值的原则取α=0.9,则预测模型应为:

预测2019 年销售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