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特色创新

七、特色创新

案例1:实践“现代学徒制”、植根企业育人才

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早在示范校建设时期,我校就实施“双主体、全过程、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教师亦教亦工、工人亦工亦教”的校企合作机制,现代学徒制正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实践和升级。我校首先选定优质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计划、确定课程模块、岗位(工种)数量、岗位人数、带教师傅、考评制度等。然后和企业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共同确定了学校技能课程和企业岗位课程同步推进的课程体系。经过3年探索,现已与企业共同开发了“三段育人”样本,如数控、焊接专业“1+1+1”样本,漆艺、彩塑专业“(0.5+0.5)×2+1”样本;实施了带班师傅与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培养人才的双导师制;建立起了有效执行现代学徒制的评价体系。最终,我校成功构建了“332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学校、企业“三元管理机制”,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三化课程体系”,在学学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的“三段育人过程”,考试对接考核,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二元对接评价机制”,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种身份转换”。现代学徒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相对接,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加快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速度。

案例2:构建“产校合一”机制,促进带薪上学服务社会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的通知》,经太谷县人民政府批准创建了太谷县聚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公司下设电商产业园区和聚力实训酒店。基地建设围绕聚力实训酒店建设开展,两个基地共建共享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培训、实战为一体的太谷县职业中学聚力实训酒店。学校通过“四化”建设,形成“产校合一带薪上学”的办学模式。

1.依托企业实体进行实战化学习。聚力实训酒店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训练岗位和职场氛围,将接待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实战化学习。

2.设置工作岗位开展职场化训练。为满足实战学习需要,实训基地按照工作性质设置岗位,学生通过职场化岗位训练,实现上学直接上岗。同时学校不断创新激励机制实行带薪上学,酒店、烹饪专业按岗位、职务制定工资标准,按照实际工作日进行发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提升了学生技能,职场化训练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实现了学生“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

3.转变教师身份,实现智慧化提升。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通过建立公司化管理机制,转变教师身份,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教师既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又是企业的师傅、技术员、员工,学生入学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公司员工,聚力实训酒店全部由教师和学生承接各岗位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在实战化、职场化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实现专业教师智慧化提升。

4.构建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化服务。学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践行“创新服务”的职中精神,依托专业的设施、师资队伍为社会相关行业和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产品加工、劳动力服务等各类服务。聚力实训酒店通过接待相关培训、学习、会议人员入住就餐,服务了社会,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根据“产校合一”模式,经过实训基地建设各专业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考试模式、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互融,课程资源和实训资源共享。以专业群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实战化学习、职场化训练,岗位互轮、角色互换,对学生进行两种技能甚至多项技能的培养,增强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

案例3:发挥职教优势、拓展社会功能,努力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才支撑

榆社县地处晋中市东南部,是太行山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总人口14.2万,其中农业人口11.7万,属省级贫困县。近年来,榆社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建设管理,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特别是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把榆社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重要载体,完善主体功能,拓展社会功能,实现职业教育新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1.开辟新途径,助推脱贫攻坚。榆社县坚持把拓展职教中心社会功能作为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助推脱贫的突破口,按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与全县贫困人口脱贫实际相结合,培植产业优势与拓展社会功能相结合,全面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双结合、一提升”的工作思路,强化项目资金整合,创新培训扶贫模式,推动脱贫攻坚由“输血脱贫”向“造血脱贫”转变,真正实现贫困人口本质脱贫。一是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在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基础上,切块专项资金用于职教中心扶贫培训,并按照人社部门负责拟定培训计划、职教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培训、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划拨的职责分工,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确保职教中心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二是创新培训扶贫模式。针对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培训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积极整合农委、人社、扶贫办等单位的培训职能,健全完善以职教中心为载体的培训就业扶贫机制,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与高校毕业生培训就业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在校学生、下岗职工、进城务工农民等各类人群的技能培训,效果良好。2017年,我县投入资金100万元,依托县职教中心,举办了四期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班、二期古建营造师培训班,培训人数600人,参加培训人员的增收技能明显增强,成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的主力军。

2.全力补短板,夯实拓展基础。紧抓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不断筑牢职教中心拓展社会功能的坚实基础。一是解决了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积极克服财政紧张困难,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参与职业教育,充实教师队伍。二是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知名专家来校指导,组织优秀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全面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三是改善了办学条件。投资1000余万元,加快推进职教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确保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质量提升。

3.多举措抓提升,强化社会功能。采取“政策扶持、优势整合、舆论引导”的办法,进一步拓展职教中心的社会功能,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榆社县政府明确将职教中心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制定出台了“每人每次给予600元至1200元培训补贴”的奖补政策,重点围绕家政服务、烹饪、刺绣、电焊工等我县劳务优势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努力拓展社会功能。二是整合职教优势。专业优势整合上,榆社县职教中心化工、食品、园林绿化是省级重点专业,武术是特色专业,采矿专业在晋中市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古建彩绘、蔬菜种植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乡土人才众多。特别是古建彩绘方面,成立了全省唯一的古建彩绘行业学会,拥有高级技术人才100多人。这些“土专家”可借助职教中心平台,传授技术,做强产业,服务社会。三是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智慧榆社、政府网站、“榆社发布”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推动职教中心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不断拓展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