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打造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一流省级实训基地
该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于2014年12月被确定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两年。本基地共投入260余万元,按照《任务书》要求,规范科学地进行了实施和运行,成效明显。
1.高起点规划。以“服务对象广、专业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示范作用大”为标准加强基地建设。设备购置方面,以先进性和前瞻性为原则,确保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5年内不落伍;人才培养方面,借助“政、行、企、校”合作的服务平台,与“梅花奖”获得者、上党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爱珍传习工作室合作,增设了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上党戏曲表演方向,多层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基地的建设带动了本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整体推进。实训场地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实训设备总值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实训设备、实训工位数等进一步充实。同时建立了“梅花引领、剧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实习实训、实训教师培训等内涵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2.积极服务社会。基地建成后,在为本专业教学提供保障的同时,为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高平电视台、“高平新声音”“周末戏迷汇”等栏目在实训基地的综合排演厅录制了多期节目;高平市教育局“2017年中小学生艺术教育活动优秀节目展演”、高平市电商产业园的“高平市首届农副产品暨黄梨品牌创意设计大赛”、高平人武部2017年度役前训练动员、山西省第五届校园艺术大赛(晋城赛区)比赛等活动在综合排演厅举行。这一系列活动大大扩展了我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的广度,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3.专业特色进一步彰显。在上党戏曲表演方面,学校大力尝试运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彻底突破了教室、教师、实训场地的束缚,形成了具有明显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方式,现该戏曲班已初步具备组团演出的基本功力,办学效益初见成效。该专业学生连续四年参加了晋城市戏曲春晚;承担了晋城市“非遗文化上党梆子进校园”活动的巡演任务;张明月、李云鹏、杨述婷、牛瑞怡四位同学荣获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杨玉婷同学勇夺山西省第十届中等职业院校戏曲专业技能比赛第一名的佳绩等,受到了业界及社会的高度评价,为我市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上党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