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实施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实现学校人与职...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组织全国汽车维修专家、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主管、汽车维修一线组长、技术工人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技能拓展课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使各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就业竞争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校的主要做法和成果是:
1.突出实习、综合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分层次设置,制定出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块,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
2.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案。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综合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能、与技术相关的理论、文化知识、与岗位相关的法规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等。
3.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晋城煤销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晋城市广通汽车维修站、晋城市华丽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晋城市宏达实业有限公司、晋城市华洋汽车连锁销售有限公司、晋城市双惠聚鑫东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晋城市城区天康汽修厂、晋城市城区诚信汽修中心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在所有专业课程实施中创设职业情境,将突出素养、强化技能贯穿始终,从而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
4.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课程体系。在模块划分上,打破原来专业课的结构划分,将所有专业课重新归类,共分为两个部分:A为专业技能课程,B为能力拓展课程。其中A1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A2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A3为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A4为汽车机械基础;A5为汽车电工电子应用技能;A6为汽车文化;A7为汽车识图;A8为汽车概论;A9为汽车营销。B1为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B2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B3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B4为汽车电气设备;B5为汽车空调维修与检测;B6为电控柴油发动机维修技术;B7为汽车维护;B8为汽车自动变速器拆装与检修。在教学设备划分上,每门能力拓展课程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包括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实验室、电控发动机实验室、汽车底盘实验室、汽车电气设备构造实验室、BOSCH实训诊断中心、汽车整车实训中心、汽车维护实验室等。在教学安排上,专业课全部采用项目教学法,全部课程在一个任务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结业考试,并计入学分。一年级的两个学期进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即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应用技能、汽车文化、汽车识图、汽车概论、汽车营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在学生通过一年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能力拓展课程。二年级的两个学期进行能力拓展课程教学,即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空调维修与检测(以上课程为现在已开设的专业拓展课程)、电控柴油发动机维修技术、汽车维护、汽车自动变速器拆装与检修等(以上三个为当师资和条件具备时将要开设的专业拓展课程),其间进行工学结合实习。三年级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
5.模块式教学促进技能形成进程加快。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分为机修、电气、钣金、涂装四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各模块组长制订了自己模块的工作计划、任务实施方案、教学过程、评价考核等在内的系列教学方案,形成了以“懂、会、熟、能”四级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共管、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含课程标准、电子教材、实训器材、教学素材、操作视频、电子教案、教材、题库等在内的课程资源,开发了6门核心课程教材,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录制了7个示范性教学视频,发表了8篇专业改革相关论文,培养了4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多名专业骨干教师,建成了具有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特征的专业教学团队。
6.为改革提供坚强保障。学校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改革实践、培养教学团队、调配改革资源、规划改革经费、监督改革质量。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企共管、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弹性学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灵活的学习空间和适应教学改革要求的学习模式。加强教学改革项目过程管理,实施项目责任制度,通过专业教师走向社会、参加专题培训、教师技能比武等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保障“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