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特色创新

七、特色创新

案例1: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和对接。以政府为主导,促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连接,达到校企共赢、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二是探索建立中职高职教育衔接和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普职融通教育模式,推进综合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有效拓宽综合高中发展路径,同时要加强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多方位交流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着力打通和拓宽中高职人才的成长空间和衔接发展通道,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三是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培训。要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使职业教育与就业技能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相结合,推动社会培训工作广泛开展。

案例2:落实工作职责形成发展合力

1.强化政府责任。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切实担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措施,及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教育、发改、经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做好现代职业教育规划编制、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财政、农业、科技、卫生计生、扶贫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在资金、项目、实训等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合力。

2.严格就业准入。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和“先持证后上岗”,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应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准入执法力度,依法对违反就业准入规定、随意招录员工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安排相关人员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

3.加强督导评估。加强对各县(市、区)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与创新、普职比例、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保障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开展督导。对各县(市、区)政府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和政策性投入进行专项审计,推动工作落实。强化督导和审计结果的运用,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过低、工作滞后的县(市、区)实行通报制度,并对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实施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发布有关专项报告。

4.营造社会环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导向机制,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引导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

案例3:对接产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1.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实施我市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开展职业教育定点定向精准扶贫。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农村中职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贯通办学、与企业合作办学、与城市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扩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招生规模,实现贫困生资助全覆盖。

2.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坚持外向与市内就业相结合,重点保障市内企业人才需求。推动全市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围绕我市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部署,积极实施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壮大。围绕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煤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人才培养,保障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围绕我市现代服务业提升水平,加大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社会管理等行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临汾现代服务业的优质品牌,提升临汾城市品位。

3.提升服务产业园区能力。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服务全局,加强职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我市六大产业集群用人需求的对接,加强产业园区内重点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临汾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农林类专业的院校要积极为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园区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园区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