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史研究工作中倾注了全部心血

二、在明清史研究工作中倾注了全部心血

郑天挺先生的史学研究工作是从古文字学开始的,曾在大学里讲授古地理学、校勘学等课程,又先后讲授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国近百年史、史学研究法等史学专门课,同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尤其侧重于明清史的研究。六十多年来,他博览勤闻,集教学与科研之大成,写出了许多有关明清史的专书和专论。早在一九三〇年到一九三六年之间,即他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执教的同时,就著述了《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多尔衮与九王爷》、《墨勒根王考》、《清世祖入关前章奏程式》等一系列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章。此外,他还发表了《张穆〈殷斋集〉稿本》、《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等论著。

先生的史学研究工作,贯穿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及求真、求用的原则。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制造所谓“满洲独立论”,以研究清史的成果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等重要论文,用大量史实,证明清代皇室包括满、蒙、汉三族的血液,在入关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就和内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入关后满、汉两族的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更使两族人民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谬论。此外,他在这时所写的《清代包衣制与宦官》、《清史语解》等,都是清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学术论述。

解放后,先生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之后,他注重了史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向,并经常以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向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九五三年,先生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宣扬“中国贫油论”的谰言,根据古代史籍和方志中有关石油蕴藏的记载,明确提出:“说中国没有石油是无根据的。”他为开发我国石油宝藏提供了历史根据。一九五六年,国外殖民主义者就侵略澳门四百周年而举行所谓“纪念”活动,粉饰殖民主义的罪恶,他立即在课堂上开讲“澳门的历史”一课,以确凿的史实,说明澳门被侵占的始末,鞭挞殖民主义。一九五九年,他就中印边界争端问题,运用确凿史料,证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而西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并从南开大学图书馆中找出有关史料及地图,提供有力的历史证据。

先生在明清史研究上的另一重大业绩,是负责主持北京大学所藏的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

北大保存明清档案始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当时先生正在北大作研究生,从一开始就投入了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并为此很受鼓舞。一九三〇年他从南方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以后,结合对明清史的教学和研究,更抓紧对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五十年代初期,北大文科研究所先后整理出《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等书,都是在他带领下,与年轻同志一起,利用这些档案整理编纂而成。他利用明清档案撰写的《宋景诗起义文献初探》发表后,获得史学界的好评,曾被译成德文,引起国外史学界的注意。

一九五二年,北大收藏的明清档案拨归故宫档案部保管,先生这时也离开北大,此后他就不再参加这项工作。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四日,先生应邀到中央档案馆给工作人员作有关“清史研究和档案”的报告,兴致勃勃地讲了五个小时。他特别强调要以整理历史档案带动清史的研究,同时提出清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强。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五日,他再次应邀到中央档案馆作题为《清代史上的乾隆时期》的报告,他列举大量的史实,详尽地阐述了乾隆时期的分期、特点及其他诸多问题。

他每每与我谈及整理明清档案问题,并多次表示愿意晚年在档案馆得一居室,以便就近查阅档案,进行研究,同时还可以向青年传授一点整理档案的经验。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他曾收到曾三同志和张中同志约请他担任中国档案学会的顾问的信,极为高兴地当即复信,表示赞同。就是在他最后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与一些代表一起,对清史的编写和明清档案的整理利用,提出了有关建议。他哪里会想到,这已是他对明清档案的最后一次关注了。

一九八〇年夏,由先生发起的明清史国际讨论会在天津召开。这是有关明清史研究的一次大规模的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应邀到会的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连同国内代表,共一百多人。提交大会的论文七十多篇。先生主持了这次国际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清代的幕府》的论文,对幕府的来源、地位、政治作用及演变状况,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这篇论文,后来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〇年第六期。

先生直至逝世前,还在计划召开第二次明清史国际讨论会,并为这一工作而操劳。惜未能如愿而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