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术源流之我见
我从少年时开始酷爱魔术,到专门从事魔术这门艺术事业,经历了六、七十个春秋。虽然谈不到有所造诣,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我编撰《中国魔术》一书的时候(此书已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又曾收集了一些有关魔术的资料。这里,简单谈几点个人对中国魔术事业的研究所得,抛砖引玉,广泛地求教于读者与行家。
中国是魔术的发祥地之一。魔术孕育于上古时代,形成于奴隶社会,兴起于西汉初期,源远流长,影响甚广。过去长期流传的一种说法认为:魔术不是中国所固有的,是汉武帝时期从西域传来的。我认为这种论点需要商榷。
中国魔术有三种叫法:西汉以来上层社会称之为“幻术”;民间流传则叫作“戏法”;近代才称为“魔术”。幻术、戏法、魔术,大同小异。作为一种艺术,它起源于生产劳动,同其它原始艺术一样,是生活、生产的模拟和再现。开头,是没有什么艺术加工的。从很古的记载来看,人们高兴了拿起牛尾巴跳跃,就是舞蹈的萌芽;披上兽皮变作怪兽,就是戏法的胚胎;手持干戈边跳边耍,就是杂技的雏型。在古代,舞与戏几乎就是一码事,后来才各依其本质特点而逐渐分化,以“耍”为主体的就是杂技,以“变”为核心的就是戏法。原始艺术的孕育过程,则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的。
人类由蒙昧时期进入文明时代,促进了原始艺术的发展。汉刘向在《列女传》里有一段记载说: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戏”,不是原始的舞蹈,也不是汉代以后的戏曲,而是正在形成的戏法、杂技之类的表演。由此可见,戏法是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夏朝,距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夏桀既弃礼义,求倡优侏儒,而为苛伟之戏。
在魔术艺术门中,我听到过有关魔术“祖师爷”的传说,也见到过象京戏梨园行供奉唐明皇那样供奉吕洞宾。还有周代巧夫师偃的故事,更是魔术艺门中人所喜闻乐道的。春秋时代,巧夫师偃制造了一个能歌舞的木头倡优,去见周穆王,木头人能走路、鞠躬,象活人一样,摇它的头就合律而歌,捧它的手就随拍起舞,千变万化,完全按照人的提调活动。偃师所造的木头人,能歌善舞,以假乱真,靠的是机关设计。其技巧自然是非常高妙的,就连战国时期制造云梯的班输与制作飞鸢的墨翟,都感到望尘莫及,“终身不敢语艺”。有了师偃、班输、墨翟这样一些善于制作机关技巧的名家,也表明了我国在先秦时期的技术水平。
考察中国戏法的源流,艺门中人多认为:中国手彩戏法就是从几粒豆子开始的。农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常常把豆子夹在指缝里,于是一种原始的戏法便诞生了。表演者把几粒豆子捏在手里,忽隐忽现,忽有忽无,或把右手的豆子向左边的空拳一丢,或用手指一捻,正是栽豆子或摘豆子的动作的重复,逐渐形成了手彩戏法的《摘豆》(也称《栽豆》)。故艺门中人称变豆子的手法为“戏法之祖”。这也说明戏法和其他艺术一样产生于民间,来源于劳动。
戏法的创始人是谁?其说不一。艺门中有不少人是尊奉吕洞宾为祖师爷的,而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又是其说不一。就我听到的各种传说,举一较为可取的,叙述如下:唐代山西永乐镇人吕嵒,出身于官宦家庭,信奉道教。宝历元年中了进士,由于对当时混乱的时世感到厌倦,便弃官出走,携同妻子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在山上,他与妻子各居一洞,相敬如宾,乃更名“洞宾”。传说他在弃官出走之前,曾把万贯家财散发给乡民。出家修行得道以后,云游四方,为乡民治病,妙手回春,不取任何酬报。百姓在永乐镇修“吕公祠”,以为纪念;宋时改为“吕公观”,元代又改建为“永乐宫”。吕洞宾是道士,本道教的习惯,称之为“吕祖”。戏法受道教影响较大,许多戏法都以道教中的神仙为主题,如《仙人摘豆》、《二仙传道》、《三仙过桥》、《八仙过海》等等,还有许多以仙为名的戏法艺人,如宋代的王小仙、施半仙,可以说从节目到艺人都“神仙化”了。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尊吕祖为戏法之祖,表明了戏法的民族性。不过,吕洞宾被尊为戏法之祖虽有一定意义,但自秦汉以来古籍上记载的戏法名家屡见不鲜,故戏法决不自吕祖而始。
汉代是戏法兴盛时期。当时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在《西京赋》里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戏法、杂技等表演的空前盛况,把幻术、杂技、音乐、舞蹈等等,统称为“百戏”。汉代出现了“百戏杂陈”的兴盛局面。而“百戏”则是在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元帝纂要》说:“百戏起于秦汉曼延之戏,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这就是说百戏乃是在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有戏法,然后才有高絙(走索)、吞刀之类。
在汉武帝时,从西域传来了幻术,这是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汉书·张骞传》就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康居、月氏、大宛派使者献来(即黎轩,附属古罗马帝国的埃及亚历山大城)幻人(即幻术师)。《后汉书·陈禅传》也记载说:来自西域的幻术节目与幻术师,对于促进汉代戏法魔术艺术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和中国传统幻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于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幻术。
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
为什么汉代会出现“百戏杂陈”,出现幻术大兴盛的局面呢?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原因:第一,汉初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治经济日益发达,国势日强,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内部安定之后,对外打败了北方强敌匈奴,消除了边患,三十六国归附于汉,沟通了外交通道,从而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三,随着帝国的强大,统治集团日益骄奢,追求享乐,而秦王、汉武又皆慕神仙,求长生之术,信方士之言,因之“海上燕、齐迂怪之士多更来言神仙事矣”。
在《汉书》中更有记载:
武帝为角抵之戏。
武帝为鱼龙曼延之戏。
由于汉武帝的笃好与倡导,对幻术、杂技等百戏在汉代的兴起,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到了唐代,中国幻术已在日本流传。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古画,画有中国唐代幻术的表演,如:《入壶舞》,人从这边大缸钻进去,又从另一边缸里钻出来,就是中国戏法的“缸遁”;又如画中的《卧剑上舞》,一个人横躺在剑尖上作憩睡状,就是现代中国魔术舞台上还保留的“横悬”。
在宋代,民间戏法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有了大型游艺场——瓦舍(也称瓦子、瓦市)、大小勾栏(剧场)供演出,而且据《武林旧事》记载:有一位名叫林遇仙的变戏法的人,组织了一个叫“云机社”的变戏法的班子,有十九名变戏法的艺人参加演出。这可能是中国第一个魔术演出团体。
元明时期,民间艺人不断参加农民起义,艺人遭杀害,团体被解散,杂技、戏法等一度处于中衰、冷落状态。但是,《帝京景物略》中,仍记载了明代北京南郊民间春日踏青的情况,有戏法、杂技表演,使游人留连忘返。明《永乐大典》也有关于幻术的记载。
清朝的第二个君主康熙帝,顺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计,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于安定社会秩序,恢复与发展生产,都取得一定成效,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幻术戏法得到广泛的流传。当时“撂地”变戏法的表演形式,很为普遍,而清代宫廷的演出之盛,更是惊人。尤其是到了那拉氏(慈禧)时期,极尽声色之乐,宫廷内部有专门掌管演出的机构,民间艺人被召进宫当值,为皇家演出。清末,北京戏法艺人老笑、天津的张宝清等,都曾被召进宫献演。
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版了戏法专门著作《鹅幻汇编》。作者唐雨丰,号芸洲,苏州人。他化了三十年的心血,搜集了许多民间传统戏法及前人笔记,并且走访艺人,研究技巧,整理资料,比较完整地总结了古代民间戏法,收录了三百二十多套节目。这部著作是对中国魔术的一大贡献,可惜原著已不可多得。为什么叫“鹅幻”?还有一段故事,出自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阴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奁子中具诸肴馔。
唐芸洲著书名“鹅幻”,殆出于此。
清代在日本流传一本《神仙戏术》,载有二十多套戏法,据说此书作者是我国明代学者陈继儒。《神仙戏术》应是我国第一部魔术著作,可惜国内没有流传。
清末,我国有许多戏法艺人漂洋过海,到外国演出。最早的有朱连奎(在外国叫金林福)、郎德山、韩秉谦、张宝庆以及韩敬文、朱清贵、穆文庆等。他们首先是到东南亚的新加坡、仰光、南洋群岛,转而赴欧洲、美洲。他们在海外传播了中国的杂技和戏法,吸取了外国魔术的精华,进行了国际性的交流,影响很大。近代一些外国的魔术家穿长袍马褂进行表演,据说就是模仿金林福的形象。
外国魔术传入中国,有据可查的约有百余年历史。英国魔术师瓦纳,早在一八七四年,即清同治十三年,首先来上海演出。之后,日本天一领导的“松旭斋魔术团”又多次来中国表演。近代西洋、东洋魔术陆续传入我国。一九二一年美国创办“万国魔术协会”,在我国上海设立了中国分会,由苏州吴恩琪主持,他还在苏州创办了“苏州幻术研究社”,作为万国魔术协会的附设机构。这是第一个把魔术作为科学的艺术来开展研究工作的民间团体。该社开展了有关魔术的面授与函授业务,还开设了魔术道具工场,制作精美的道具。从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年中,在全国范围内加入协会的专业与业余魔术爱好者达两三万人之多。
关于魔术的源流,简而言之,就是:中世纪由西域传来的幻术,与中国民间固有的戏法合流,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幻术,俗名仍叫戏法;清末又从外国传来了魔术,与我国传统的幻术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现代魔术。这三者小有区别,大体相同。可以分别名之幻术或戏法、也可以统称之为魔术。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抗日战争以前,我国魔术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涌现了以韩秉谦、韩敬文师徒相继领班的“亚细亚魔术团”,穆文庆领班的“大天一巨型魔术团”,“张慧冲巨型魔术团”,“徐静云巨型魔术团”,訾吉发的“启明魔术团”等等专业的魔术表演团体;涌现出了莫悟奇、张慧冲、訾吉发、傅天正、崔星洲、莫非仙以及广东的谢氏魔术三雄等一批富有造诣的魔术大师。在专业中的女演员也人才辈出。最早的女魔术师是施湘云与张美娟,她们打破了演古典戏法必须身着大长袍的传统服饰,改穿合体衣裙,技艺的难度也就更大。
我国魔术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发展比较迟缓。解放后,我国魔术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普及”胜于“提高”,这种情况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满足,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努力,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