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剧团对艺术的探求

二、小百花剧团对艺术的探求

根据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结合小百花剧团的具体情况,李耕涛与方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黎砂(市文化局局长)等同志集思广益,制订了剧团的方针为:“继承优良传统,不断革新创造,吸取百家之长,树立独特风格”。在艺术教育方面,既注意到继承传统,又厉行革新创造。

小百花剧团在发展时期,非常重视政治思想、业务、文化、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目的在于尽快地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道德,又红又专的新型演员。例如:一九六三年全团参加抗洪防汛,吃睡劳动在大堤上两个月。一九六四年去部队学军四十天,出操练兵,劈刺打靶,生活完全军事化。与排演《雷锋》相结合,提出学雷锋,宣传雷锋,演雷锋,提高了自己,发挥了戏剧的教育作用。一九六五年全团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农民“四同”,丰富了生活,提高了阶级觉悟。在六十年代初期已发展了党、团员三十九人,占当时全团学员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四。在文化教育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聘请专职文化教员,授文史课。李耕涛同志提出,学员要学琴棋书画,买了《唐诗一百首》,人手一册;练大小楷和绘画,曾在走廊内举办过展览;提倡演员要学会一样乐器,经常进行观摩;请著名演员、专家作示范表演和讲授艺术知识。学员因而都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大部分学员的文化水平达到初中,有的达到高中。

河北梆子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剧目和艺术宝藏,有她独特的风格,也有其不足之处。从少年训练队建立开始,就有艺术造诣较深、热心艺术教育、积极培养新生力量的教师队伍,又有热心艺术改革的新文艺工作者,双方亲密合作,共同致力梆子事业的发展。教师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开展尊师爱徒,尊师重艺,勤学苦练,好学深思活动;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老戏新排,边学边改,不改不演。几年当中,对二十多个重点剧目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一方面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借鉴兄弟剧种的长处,不断丰富提高。因此,演出的几个保留节目始终保持新颖的面貌,提高了剧目的水平,也提高了演员的艺术修养。理论家兼诗人孙定国赞称:“《断桥》旧曲翻新调,《观阵》奇姿练玉人。”舞台上有一种朝气蓬勃,青春焕发的独特风格。

上演的节目号称“百戏”,计开:

观 阵 斩 子 黄鹤楼 卖华山 调 寇

走雪山 杀 庙 火焰驹 杀 驿 借衣哭窑

牧羊圈 断 桥 生死牌 芦花河 金水桥

金瓶女 拣 柴 龙凤配 教 子 算粮登殿

清风亭 汴梁图 借 伞 投 县 牛郎织女

白蛇传 喜荣归 送 灯 鸿鸾禧 采花赶府

辛安驿 杀 狗 葡萄会 小上坟 藏 舟

红 娘 端 花 卖 水 红梅阁 合凤裙

泗州城 扈家庄 双锁山 七星庙 挡 马

盗 草 打焦赞 打 店 伐子都 无底洞

花蝴蝶 白水滩 乾元山 战冀州 柴桑关

闹龙宫 艳阳楼 火焰山 雁荡山 三岔口

中山狼 柜中缘 连环计 西厢记 雏凤凌空

倒厅门 战宛城 嘉兴府 四杰村 杀府逃国

打瓜园 赠绨袍 通天犀 扫 秦 作 文

教 学 荀灌娘 兰陵王 红桃山

(现代戏)冬去春来 夺 印 雷 锋 丰收之后

奇袭白虎团 渡口

为了吸收百家之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曾先后向一百多个艺术单位学习求教。不仅向戏曲界,还向话剧、歌舞、美术、杂技、体育等方面学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和技艺。如:扇子、手绢、翅子、翎子、变脸、甩发、马鞭、“三百六”、跳板等难度较大的特技。不仅向本市的剧团学习,还向北京的中央艺术院团校以及山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的剧团以及国外的艺术团体学习,吸收各家的特长,加以溶化,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扈家庄》,学习了三个剧团的同一剧目;《通天犀》、《泗州城》、《火焰驹》等吸取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后,又根据本剧种的特点和演员条件加以溶化;《观阵》、《忠义侠》在保留本剧种的精华的基础上,也掺用了其他剧种的一些表演技术。此外,还学会了豫剧的《红娘》、郿鄠的《卖水》、平调的《端花》、秦腔的《杀生》、舞剧的《蝶恋花》等剧目。

这个团在那些年一直担负着天津的招待演出任务。中央党政领导同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陈毅、李先念、贺龙等革命前辈,先后都观看过剧团的演出。毛泽东主席看过七次演出,四次接见演员,给予许多鼓励;周恩来总理看过剧团二十多场演出,多次同剧团同志亲切交谈,作过极为重要的指示。此外,还多次为来津的外宾演出。

“小百花”从训练队成立之日起,就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他们生活朴实,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论学员在课内课余,台上台下,人人关心爱护,不分谁的学生。既关心学生艺术成长,也关心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共同研究商量解决。这支师资队伍,是培养小百花剧团的辛勤园丁。他们有:王庆林(艺名银达子,工须生)、韩俊卿(工青衣花旦)、杜义亭(工小生)、刘金秀(靠架刀马,其父是著名刀马旦九阵风)、郭鸿宾(工武净)、王盛奎(戏曲界有名的武功老教师)、王玉钟(艺名妙灵云,擅演花旦、刀马旦)、葛文娟(工青衣)、季金亭(艺名瞪眼红,工须生)、刘金铎(艺名洋娃子,擅演长靠武生)、魏书林(艺名盖七省,工小生)、刘振江(架子老生)、刘子云(武功老师)、赵连祥(工丑)、崔盛斌(京剧武生)、郭小亭(琴师)。兼课的教师有梁蕊兰(工青衣,兼演唱工老生)、刘洪山(工花脸)等。河北梆子著名演员王玉磬、宝珠钻、金宝环、李化洲、何凤山等,也常来团教学传艺。

剧团几年当中培养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学员。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有艰苦朴素、勤学苦练的学习态度。在艺术上他们基本上继承了不同流派的老艺人的艺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技艺上比较成熟的,有:孙秀兰(青衣)、刘俊英(花旦兼闺门旦)、阎建国(老生、小生、穷生)、韩玉花(青衣)、黄景荣(老生)、马惠君(老生)、梁桂香(架子老生)、胡秀萍(花旦)、董艳华(花旦)、李湘茹(花旦)、杨淑芳(青衣)、傅家珍(刀马)、李秀雯(小生)、李景田(小生)、陈克武(武生)、马炳歧(武生)、侯立峰(武生)、康书真(青衣)、贾顺义(武丑)、钱玉林(武丑)、李计全(武丑)、李树铭(司鼓)、孟繁柱(司鼓)、高继璞(板胡)、魏恩绵(笛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