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园林之变迁
一八六〇年天津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逐步加强了对天津的控制和渗透,天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在外国租界内,出现了西洋式花园(下节另述)。由于封建社会的逐渐解体,园林建设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私人园林随其主人在经济上的衰败及不断更迭而日趋没落,逐步为萌起的公共园林所取代。
清庚子年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在“思源堂”(张霖茔地)旧址上,经扩充改建,辟为公园,初名“劝业会”,又名“河北公园”。民国成立以后,河北省实业厅长严智怡又重修,并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该园入门处竖有一观音像,手持喷水宝瓶,周设荷花池,园中艺圃亭台及土石假山,造型雅观,景色宜人。园内有图书馆,收藏古籍甚多;设商品陈列所,展出河北省全省出产的物品;还有美术馆,陈列中西名画及古代雕刻。该园开放后,游人纷集,是天津最早建立的公园。
北宁铁路(北京至辽宁)当时主要为开滦运煤,铁路局租车皮给开滦,后查处开滦车车超载,罚了一笔巨款,购置私人小花园,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立种植园。一九三一年以来,在此基础上又栽种各种树木,每年夏季枝叶繁茂,游人不断。在其毗邻处又建河北省第一博物馆。后河北省实业厅将种植园与博物馆併成四百亩地,建成“宁园”,历年不断修建,成为规模可观之公园。
此外,一九二四年曾官居督军的李纯后人,建了李纯祠堂,院内广植树木花灌(现为天津市第三工人文化宫),它也代表了天津园林的一个侧面。
昔日天津尚有两大胜景,一是八里台的荷花和“丽生园”(现南开大学的马蹄湖),一是西沽桃林。南北媲美,观者每不惮其远。
这一时期的私人园林,有李春城(“李善人”家)的“荣园”,位于现河西区徽州道。初建于同治年间,后不断充实,树木葱郁,邱壑幽秀,曲水回环,颇饶逸趣。又有“曹家花园”,在河北区黄纬路西口路北的新开河畔,原系金陵孙仲英所建,后为北洋政府总统曹锟所购,加以扩建,规模宏敞,风雅宜人。其堆山叠石,堪称津门之冠,造园手法,集中西园林之胜。该园后来开放,名为“天津第一公园”。此外,还有规模不大的“丁园”、“黄家花园”、“倪家花园”等。
民国初年天津园林花卉业大兴。天津养花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集中于御河大觉庵一带(今北辛庄、杨庄、三元村等地),当时年上市约三万多盆,远销外埠。民国初年天津有金鱼店二十多处,养殖之珍品甚至畅销欧美,每年出口达十五万尾之多。在吴家窑一带,还建有鹿囿、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