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粮食批发业获得新生
在解放天津的炮火隆隆声中,粮食同业手中无粮,多数人对前途感到迷惘。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关心人民生活,大批粮食随之而来,缓和了民食供应极度紧张的状况。党和政府对粮食行业非常重视,成立了国营粮食公司,负责市内粮食供应工作,并采取措施稳定市场。对工商业者进行思想工作,动员粮业公会所属商号外出自由采购,自由出售。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批发商人解除了顾虑,逐步恢复了正常经营。
一九四九年四月上海解放,少数在上海设庄的粮行恢复了采购面粉运销天津的业务。由于当时海运尚未恢复,面粉运输只有通过津浦铁路,数量较前大为减少。不久天津面粉工厂相继复工,原来的面粉市场也恢复交易。
一九五〇年麦收时节,市财经委员会的领导同志,亲自召集粮业公会负责人介绍德州小麦丰收情况,动员粮行采购运津,解决面粉厂原料不足的困难。大户粮行随即赴德州采购小麦,随运随销,有利可图。
杂粮采购在解放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采购路子多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市工商局提出:恢复旧路子,打开新路子,深购远销,挖掘潜力,开展采购运销业务。粮业公会会员本着这一精神积极活动,资力单薄的中小户在附近地区寻找粮源;资力充实的大户尽量恢复旧有的购销路线,同时努力开拓新的业务。如金利生粮行,在京包铁路沿线偏僻地区采购豆类、杂粮之外,还新开辟了张家口以北地区芥菜籽采购业务。当时南方油料缺乏,金利生粮行遂将芥菜籽运往上海,售与油厂,代替油菜籽,获利甚丰。又如仁记粮行改变过去将豆类运往上海后转销广州及南洋的作法,从天津购买红小豆后直接运往广州。还有的新会员,从甘肃及陇海路东段购进蚕豆、扒豆销售,亦为过去同业中所未闻。国营粮食公司不做埠际运销贸易,把库存绿豆、蚕豆卖给在上海设庄的仁记、永增厚,运上海销售亦有利可得。资金有限的中小粮行多在近处购销,业务灵活,多有发展。
一九五〇年、一九五一年华北地区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天津粮业公会派代表参加。有的会员以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在外地采购的油料在交流会上出售给出口商人,解决了销路问题;批发粮商以粮业公会的名义,与本地粮食零售商订立协议,在秋粮还未上市之前,粮行把预计采购来的新玉米在到货之后应按市价售与粮食零售商。这一协议的签定,使得购销双方在业务活动中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市场增加了货源。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扶植下,从解放到一九五一年的短短两年中,多数粮业公会会员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较具资力的粮行获利不减于早年粮食批发正常经营的时代,同时有四户较有资力的新字号开业,亦获得利润。
一九五一年春,在市工商局的直接指导下,粮行同业对原同业公会进行改组,解散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天津批发粮食商业同业公会”,重新组织了“天津粮食批发商业同业公会”。山东帮和东帮在解放前本是跨行业加入了粮业公会,当时由于其实力雄厚,公会负责人及常委多由他们担任。解放后这些外帮退出了粮业公会,回到了自己本行业公会——货栈业,新的公会基本是本地帮。选举董晓轩为主任委员,朱仙洲为副主任委员。新的公会共有会员四十六户,其中资力较强的大型户由解放初的四户增至五户,中型户十余户,其余为小型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