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粮食批发业急剧向资本主义发展

(一)天津粮食批发业急剧向资本主义发展

严格地说,天津正规的粮食批发业应自大米庄开始。一九〇〇年以后出现的大米庄,除承袭斗局子,于海河各支流进行采购运销并加以发展外,还扩大了采购地区——北起长春南达上海、香港;发展了业务范围——既经营外国大米、面粉的进口,又经营北方豆类的出口。这种大米庄由小而大,由少而多,发展迅速,历久不辍,其中仅派员常驻上海负责进货的即有二、三十家。

天津大米庄的迅速兴起,主要是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强迫昏庸颟顸的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掠夺达到了高潮。天津市内的外国租界,从英、法、日、德四国增加到英、法、日、德、俄、奥、意、比八国(原有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内),彼此相连,进一步扩大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根据地。大批洋人接踵而至,外商银行、洋行、工厂、码头等不断扩充和增加,外商派生的买办资本企业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工商业相继出现,而清政府在津开办的官办、官商合办等工矿业大部分已逐渐转化为大官僚的私产。这一时期,大批来华冒险淘金、牟取巨利的外国洋行及中国北方的官僚士绅、富商巨贾麇集租界,买地造房,庇荫在帝国主义的特权之下,使天津成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化的消费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尚且集中,粮食供应的长期不足,为天津粮食批发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一九〇〇年后,几条与天津有切近关系的铁路先后通车。如一九〇三年通车的京奉(今京山线和沈山线)和南满(俄国修筑,日俄战争后归属日本)线,一九〇五年的京汉和道清线,一九〇九年的京张线(一九二二年通至绥远)及一九一二年的津浦线。这些铁路的敷设,大大便利了粮食运输。另外,上海—天津轮船航线的开辟,也为粮食运输提供了新的便利途径。

再次,当时各种资本的不断集中,促进了国内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大四行”、“小四行”、“南四行”、“北四行”,对天津粮食购销的资金周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十世纪初期的天津粮食批发商业,即以此种种因素为契机,迅速兴起并急剧向资本主义发展,步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另外,一九〇〇至一九三〇年期间,无论是腐朽昏愦的清季王朝,内战不休的北洋军阀,还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对人民的疾苦都毫不关心,加之连年不断的水旱灾害,也为“斗米望天荒”的粮食批发商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对粮食批发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