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
天津最早的租界公园是英租界的“维多利亚花园”(Victoria Park)。在一八六〇年天津英租界形成不久,即开辟了一条主要街道——维多利亚道(亦称中街,今解放北路),同时规划了花园。初期,所谓花园不过是一块平整过的土地,没有什么设施,经常还堆有垃圾,只是在有人打棒球的时候才打扫一下。后来为庆祝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诞辰,英租界工部局才投资修建正式花园,于一八八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英国女王诞辰五十周年之日,正式开放。
花园占地18.5亩,呈方形,布局基本规则,中心是一座模仿中国式的六角亭,周围一圈花池,有四条辐射状道路通向四个角门。全园草坪平坦,没有起伏,道路也比较顺直,从总体布局上,它不是现代人们所总结的典型英国花园的代表。依据有关资料记载,英国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初期,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园林学派,它崇尚实用性和经济性,该园风格似可做为彼时彼派造园艺术缩影或代表作。但是该园的东边和南边,靠近马路有一连串长方形花坛和花境,确是传统英国园林的一贯手法。这种布局手法,对我市现代园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园西部建有一座单面立窗式花窖,窗朝西南,半地下式,顶部为钢筋白灰焦碴结构,顶部堆土成台地,上种花草,可上人休息散步。台地作法,近乎意大利园林的传统。综观全园,可以看出英国建筑师设计时,采取了中国造园自然式的布局手法,但又未得其要领,形成半规则半自然式的组合,因此有人称之为集仿主义的设计。
早期,在园之东南部,曾辟有一处兽栏,展出动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是战胜国,在园之东南角修建一座欧战胜利纪念碑,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碑呈方形,高约5米,解放后被拆除。一九二七年园内增建了一座大花架,造型简单,二平一拱,半圆拱居其中间,据说意在形似皇冠,表现盛貌。
当年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在花园门口立有游园须知牌,上写“中国人不准入园”和“有人与无人带领的犬一律不准入园”,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的侮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九四二年英租界咪哆士道(今泰安道)改名为南楼街,该公园一度改名“南楼公园”。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中正公园”。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定名为“解放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