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择手段牟取暴利

(4)不择手段牟取暴利

天津的数十家汽车洋行,资金有多有少,经营规模有大有小,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不遗余力地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不少汽车洋行都聘用华经理,利用中国人熟悉情况,开拓业务。有些洋行为了打开汽车销路,不惜重金延聘社会联系多、活动能量大而又熟悉汽车市场情况的人做售车员。他们采用给佣金、回扣及分期付款等方式,促进售车员开展业务。二、三十年代间洋行推销汽车的主要对象是军阀部队和官僚仕绅,一般大洋行均设有专人与其联系挂钩,有目的地进行结交拉拢,甚至对一些达官显贵的汽车司机、佣人或管家进行收买,通过他们上下走动,成批地推销汽车。对于洋行内部雇用的中国人,外商也极尽拉拢之能事。如对高级职员除发给高薪外,还赠与“干股”(先拿利息后付股本);一般职工逢年过节加发工资,营利好时分给“花红”,对于为洋行出力尤多者还予以奖品或暗地里餽送“红包”(奖金)。总之,名目繁多。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入关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官僚、地方军阀,甚至日本人的机关企业,都从天津购置了很多汽车,这是天津汽车洋行生意的兴盛时期。

汽车洋行为了多销汽车多捞利润,彼此之间在业务上竞争激烈,如俄商斯丹里(Stanley)为了争夺亨茂洋行的市场,联合中国富绅李某,在亨茂对面开设斯丹里洋行(后兑给俄商索士宁,改名为中国汽车行),采取拉人员、“挖墙角”等手段,千方百计排挤亨茂洋行。汽车洋行的正常业务是销售汽车、汽车配件及进行汽车修理,可是有些洋行,什么有利就干什么。他们钻营取巧,逃汇漏税,并倒卖黄金、美钞,从事各种非法活动,以牟取暴利。有的洋行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日本人相勾结,为日本侵略军搜刮军用物资。如中国汽车行白俄经理索士宁(Sosin)在日本投降后,即因通敌罪在天津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