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粮食集市与斗店

(二)早期的粮食集市与斗店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清政府的锁国主义虽因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通商而破产,但长江以北的广大内地仍然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天津也不例外。当时的粮食买卖,主要在粮食集市上通过经纪人(牙行)来进行。

早期对天津居民影响较大的粮食集市,主要有西集、北集和丁字沽。

西集,地点在当时天津西郊永丰屯,即现在红桥区芥园街、怡和街一带。凡是从南运河到天津的粮船均停靠在此。因粮船多,粮食成交的数量相当大。

北集,地点在北开,即今红桥下沿河一带。此地是由子牙河及大清河来津粮船的集中点,粮食成交量次于西集。

丁字沽,即今红桥区丁字沽一带。其粮食来源除北运河船运以外,也有附近各乡镇用大车、推车及骡马等旱运而来的,但为数不多。

此外,宜兴埠也曾是粮食集市,后因河道变迁而消灭。

在粮食集市上进行交易者,大致可分为粮食商贩、零售商、经纪人几种。

粮食商贩属于行商性质,每逢收获季节,他们便到五大支流沿河各县的集市上,通过经纪人相机收购。假如集市上粮食充盈,他们就设法压价购进,及时雇船运津,停靠相应集市,视行情行事;或在船上立即脱手,或存留船中待价而沽。这种粮商,在正式粮食批发商未出现之前和出现的初期,是天津民食的主要供应者。

粮食商贩通过经纪人,将粮食出售给粮食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在自己的磨房加工后,向用户出售。有的勤行(今饮食业)亦在集市购买它需要的粮食。

在粮商和粮食零售商之间居中牟利的是经纪人。经纪人就是牙行,也被称作“会首”或“会手”。他们的活动,一般是先索取粮商的货样,持样向零售粮商兜售,待将价格和数量商妥,再会同双方过斗成交,收取佣金。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集市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之出现了斗店,代替了集市贸易的成交形式。斗店须经官府(县衙门)批准并发予执照(即“龙票”),方可开业,每年交纳一定的牙行税。斗店业务基本与经纪人相同,即介绍粮商与零售业及其它购粮者进行交易,居中过斗,收取佣金。斗店的另一项大宗收入是设有供应粮商食宿的客房及商贩存粮待售的仓库,从食宿费和囤存费中捞取利润。斗店便利了商贩,商贩又繁荣了斗店,二者互相利用,各得其所。当时较具规模的有西集怡和斗店、北集同顺永斗店。怡和斗店原名怡和公斗店,设于今红桥区怡和街(怡和街即因此店得名)。它成立时间早,经营规模大,远近驰名,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西集上唯一的斗店。同顺永成立晚于怡和,规模也次于怡和,但它是北集最早的斗店,独树一帜,颇有名声。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通讯设施尚属空白,报纸也未普遍发行,故有关华北各县粮产的丰歉、粮价的高下以及运输、销售等消息非常闭塞。天津西集、北集的斗店,均通过每日来津的粮商、船夫及时搜集这类情报,因而对粮食行情心中有数,当时的大小粮商都要到斗店了解市场行情。可以说,斗店的出现,对日后粮食批发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