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新派在唱腔上的革新创造
直隶新派所以能迅速发展并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成为今天河北梆子演唱艺术师承的正宗,是由于他(她)们善于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勇于革新创造和注意博采众长;特别是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一面按照广大观众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改造自己与之不适应的部分,一面从当地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从而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增强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如前所述,直隶新派在唱念中,不为旧习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陕音为正宗的传统观念,完全用河北乡音取而代之,做到有继承,有发展。听来是梆子腔,却不同于蒲州梆子或同州梆子,而是有河北特色的河北梆子。直隶新派在改造老梆子的一些曲牌板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新腔。如众所周知的《秦香莲》中“见皇姑”时的大段“反梆子”,《教子》中的“小反调”、“长搭调”,以及在不少剧目唱段中广泛应用的“单导板”等,均是直隶新派的创造。
直隶新派形成之前,河北梆子音乐的发展极为缓慢,以“导板”(即今之“双导板”)为例,其主要特点是在句尾处必须用“二音子”唱近四十拍的花腔。“二音子”即高八度的假声。这种“导板”的样式及其演唱方法,与陕西秦腔及山西中路梆子的“二倒板”(花音)极为相似。这说明直隶新派之前的河北梆子音乐,仍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山陕梆子音乐色彩。直隶新派女演员兴起后,唱腔调门剧然升高,使得“双导板”的“二音子”假声花腔愈发难以演唱,因此后来就很少使用“双导板”了。偶尔用时,也只唱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二音子”花腔,由乐队仿奏,不再由人声演唱。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直隶新派演员在实践中摸索创造了一种新的导板—“单导板”。这种导板的特点是,前半部分与“双导板”基本相同,后半部分则转唱低腔。这是一个明显的演变。它既不脱离“双导板”的基础,又弥补了“双导板”的不足。在慢板唱腔中,也有类似演变情况。
现在流行的河北梆子“搭调”,也是直隶新派对河北梆子唱腔的一个重要的新发展。原山陕梆子没有“搭调”这一名称,只有与之相类似的“叫板”,即由演员用主音唱一“哎”“啊”之类的衬字短腔,严格来说,这种叫板还不能算是唱腔。在直隶老派的唱腔中,虽然开始有了较山陕梆子叫板略为复杂一点的“搭调”,但终究还是比较简单,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提高发展的任务,由直隶新派完成了。直隶新派以后的“搭调”,不仅发展为河北梆子的正式行腔,而且它本身也具有了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性能。“搭调”的唱词,虽然通常不表达完整的意思,但它却含有感情内容,擅长于表现人物的哀怜、凄怨等情绪,听来如泣如诉,让人动情。
“反梆子”,是直隶新派演员的独特创造。在直隶老派的梆子腔中,没有发现有人唱“反梆子”腔调,在秦腔或山西梆子中,也没有类似“反梆子”的唱腔。这种唱腔,最早见于直隶新派金钢钻演唱的《铡美案》一剧。这种唱腔的产生,是否金钢钻的独创,无据可考,但它是直隶新派女演员兴起之后的产物。
“反梆子”仅限于“反二六板”,句式比较朴素,上下两句,极少变化。没有起板和收板形式。这些特点,表明“反梆子”产生的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备。“反梆子”为什么会产生在直隶新派女演员大量涌现之后,恐怕与这一时期梆簧同台合演的历史不无关系。在京、梆“两下锅”的过程中,河北梆子与京剧进行了大量的艺术交流,彼此互为影响之处甚多。京剧的“反二簧”唱腔,很可能启发了河北梆子反调的产生。
继“反梆子”之后,又产生了悲调“二六”唱腔,俗谓“小反调”。这一唱腔的运用,并不广泛,仅见于《教子》一剧中。这也是直隶老派所没有的一种唱腔。
河北梆子的唱腔,极其丰富,其演变发展过程,也极其复杂。上面仅就直隶新派对丰富和发展河北梆子唱腔所做的一些主要贡献,作些简略论述,不是对河北梆子音乐演变发展的全部情况进行评介,河北梆子的革新借鉴于其它艺术流派的地方也是很多的。
(附记:“文化大革命”前,我曾在河北省戏曲研究室史料组工作,挖掘记录传统艺术遗产,搜集河北地方剧种资料,曾接触到河北梆子剧种的一些不很系统的史料。经过十年动乱和工作调动,所有资料已荡然不存。幸好,我原在河北省的同事毛达志、马龙文二同志编纂的《河北梆子简史》及河北省文化局四单位合编的《河北地方剧种史料汇编》先后问世,这对我阐述天津与河北梆子的关系这篇文章帮助很大。我撷取其中有关天津部分,做了些重新整理辑录工作。论述倘有不当或失实处,系我对史实没有把握准所致,理应由我负责,特此一并注明。)
京剧梆子兼长的小达子
小达子(1885—1962),名李桂春,河北霸县人。年少时曾为码头小船工,又曾以卖豆腐为生,一声吆喝,遐迩可闻。十三岁考入河北梆子永盛和科班,与小元元红(魏连升)同科学艺。擅演老生,嗓音洪亮,做工火炽,能戏《四郎探母》、《回荆州》、《南北合》等。登台不久,正值京剧兴起,又兼学京剧,改演京剧老生及武生,宗李吉瑞,以演《独木关》、《刺巴杰》、《请宋灵》、《逍遥津》、《打金枝》等戏著名。一九三一年以后,长期在上海演出,深受观众欢迎。上海开始流行机关布景连台本戏时,他首先排演《宏碧缘》,继而演出《狸猫换太子》,饰包拯,历时教载而不衰。后长居天津,寓意租界。
解放后,小达子曾任河北省戏曲学校校长。虽年逾花甲,嗓音如故,惜轻不登台。曾与河北梆子青衣秦凤云合演《回荆州》,饰刘备,念白中一声“皇姑哎”,声可裂帛,观众为之倾倒,掌声不绝。
翟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