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剧团的成长历程

一、小百花剧团的成长历程

小百花剧团是一个艺术教育团体,也是一个年轻的演出团体。是在一九五八年七月与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同时诞生的。当时全团共有学员118人,平均年龄十七岁。

小百花剧团是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训练队为基础与天津市戏曲学校梆子班部分师生合并组成的。早在训练队时期曾围绕如何多快好省地出人材的问题,发生过一场争论。有人主张完全靠“团带”,即由学员跟着成年演员当龙套校尉、丫环彩女、家奴院公,见习成长;一部分人主张把学员集中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和演出单位。一九五七年春,经过一夜通宵达旦的辩论,结果后者战胜了前者。增派了李占鳌、李殿举、张树和几位同志专职担任训练,加强了领导。除留一部分学员随团演出学习外,集中了大部分演员,建立一个单独的训练队。提出了学会“十绝百戏”的要求,排演了大型戏《白蛇传》、《牛郎织女》、《雁荡山》、《合凤裙》等剧目,到一九五八年学会了近百出戏,初步掌握了各种基本功和特技。同时也充实了梆子剧团的演出力量,一年之内演出了二百七十场,在天津市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五八年七月正式建团以后,首先选择了《荀灌娘》作为小百花的重点排练剧目,经过反复加工锤炼,使这出戏日臻完美,上演后声誉大震,小百花从此享有盛名。邓拓同志的题诗也就在这年的夏天。

一九五九年十月,小百花剧团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并为北京的机关、工厂、部队演出百余场,深受各方面欢迎,博得中央领导同志、文艺界及各界观众的好评。许多著名作家如老舍、田汉、马少波等都先后撰文评论小百花剧团并题诗书赠。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同志看了小百花剧团的演出说:“河北梆子已不愁后继乏人,天津市委走在了其他省市的前面,值得其他省市向他们学习。”小百花剧团的出现,确实给戏曲教育事业以深远的、广泛的影响。

一九六一年春,小百花剧团为了检阅成绩,举行“百戏汇报演出”和“青衣、花旦专场”演出。经过慎重的选择与加工排练,又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同年去东北三省巡回演出。东北一向是河北梆子盛行的基地之一,赴东北演出,起着“收复失地”振兴河北梆子的作用。东北之行,还向吉林“二人转”学了手绢、扇子特技,与沈阳军区歌舞团互教互学交流了艺术经验和剧目。学了舞剧《蝶恋花》,回津作了汇报演出,观者无不惊叹称绝。一九六二年一月中共天津市委决定,小百花剧团南下,由当时在南方休养的原天津市市长李耕涛同志带队。剧团南下后,历经广州、湛江、南宁、柳州、桂林、株州、长沙、湘潭、武汉、黄石、九江、南昌、郑州、新乡等地。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场场客满,座无虚席。正象武汉一位诗人赞扬的:“个个称赞不虚夸,街头巷议小百花。”演员们此行,扩大了眼界,向兄弟剧种剧团(如粤剧、桂剧、湘剧、湖南花鼓戏、汉剧、楚剧等)观摩学习了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和剧目,同时也扩大了河北梆子半世纪未曾有过的巨大影响。在经济方面,虽然路途远,开支大,但最后还结余了二、三万元。这一年,可以说是小百花剧团的极盛时期。

一九六三年开始排演《夺印》、《雷锋》、《丰收之后》、《奇袭白虎团》等现代戏。

“文化大革命”后剧团被撤销,与河北梆子一团合并为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这个时期,小百花和别的剧团一样,艺术上受摧残,演员受迫害,剧目被禁锢,剧团被拆散,曾一度盛开的“小百花”,陷于十年动乱之中而凋零。一九七九年恢复建院,分为两个团,而小百花剧团却一时难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