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园林
天津明清时代之园林,多属文人宅园类型。虽无皇家宫廷园林之堂皇宏丽,更无高山峻岭之雄伟磅礴,但造园取法自然,注重意境,善于因地随势,巧于因借对比。利用坑塘淀洼,稍加整理,即成清池水沽,水中植荷,沿岸栽柳,亭廊桥榭,环绕其间,建筑简洁,技法绝妙,既富有江南气息,又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风格。可惜,由于近代战火蔓延,特别是八国联军之役,天津明清古代园林基本上已被破坏殆尽。
天津最早建造的园林,有文字可查的是《天津县志》所载的“浣俗亭”,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为户部主事汪必东所建,园址在户部分司署内。汪曾赋有《浣俗亭》诗一首,描绘园林情趣:“十里清池一墁台,病夫亲与剪蒿莱。泉通海汲应难涸,树带花移亦旋开。小借江南留客坐,远疑林下伴人来。方亭曲槛虽无补,也称繁曹浣俗埃。”从诗中可见园境景色之幽雅。
清康熙初年(1662年)以后,兵备薛柱斗曾建“环水楼”,园址在盐政署后院。雍正二年(1724年),莽鹄立在盐政署内又建“绎志轩”。康熙年间,闲兵备朱士杰建“宜亭”于西门外演武厅右月堤上。这些园林建筑,都是官僚政客休憩之所。
天津早期园林最负盛名的是康熙年间兵部郎中张霖所建的“问津园”(在锦衣卫桥)及“一亩园”(在城东北),统称“遂闲堂”。张霖字鲁庵,宦蹟至云南布政使,并承办盐引,搜刮致富,宅邸和园林之建造均极华丽。问津园内树石葱蒨,亭榭疏旷,海内名流过津者,无不假馆,称之为“小玉云山”。当时不少文人留有赞诗。如吴雯春的《初过问津园》,诗云:“河流带残雪,轻舟向前渡。沙软没屐齿,柴门向溪路。却登水上楼,遥见海边树。大野浩茫茫,春鸿正东去。花隐弹棋局,日照吹笙处,舞巾超距远,争席藏钩误。归途画桥北,避櫂起风鹭。回首糟邱台,苍苍隔烟雾。”可见其景色既接近自然,又富诗情画意,很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后张霖遭事被籍,亭馆荒圮。其曾孙张映辰恢复先业于河北墓园,起名“思源庄”,亦为文人荟集之地。
与张霖同时期所建园林,著名的还有“七十二沽草堂”,“老夫村”和“帆斋”。“七十二沽草堂”在锅店街,系梁洪的别墅。“老夫村”在闸口以下,旧名“宁园”,系龙震的别墅。“帆斋”在三汊河口,系张霖之弟张苯山的别墅。这些园林后来均圮废。
在天津古园林中面积大、造园艺术水平较高的,当推“水西庄”。水西庄在城西三里运河南岸(今芥园水厂),为大盐商查日乾别业地,占地百亩,约建于雍正年间。园内有“揽翠轩”、“枕谿廊”、“数帆台”、“藕香榭”、“花影巷”、“碧海浮螺亭”、“泊月舫”、“绣野簃”、“一犁春雨”等景。水西庄建造艺术高超,沽上著称,宾客云至,题咏诗篇很多。江苏武进诗人、画家朱岷北上游赏水西庄后,决定卜籍天津,他在《初到津门》一诗中写道:“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柳外楼台月雨后,水边鱼蟹逐潮轻。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后来他果然由江南迁居天津了。朱岷曾绘有《秋庄夜雨读书图》,描绘了水西庄的景色,与《水西庄禊图》同珍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内。据《天津县新志》记载,清乾隆皇帝东巡过津时,曾寓居水西庄,适值园内芥花盛开,故赐名“芥园”。水西庄废于清同治年间,至庚子年间又有兵卒驻扎该园,毁坏殆尽。
自芥园渡河,有“浣花村”,与水西庄隔河相衬,是知州杜甲侨居之园。其旁为“艳雪楼”,系诗人佟鋐妾赵氏艳雪之居,即以其妾之名而呼,后人称为“佟家楼”。
乾隆年间,大盐商安尚义在城东南六里许,建造“沽水草堂”,园内富藏金石书画,文人墨客多来相聚。当时天津城四周皆有若干私人园林,如城东南隅康氏的“曲水园”,又名“南溪”(后人称为“康园”),此园“曲通濠水,花柳掩映,宛似江南”;城南宋氏的“虚舟亭”,亭周“平桥曲榭,芦苇纷披,夏时荷开绕亭,烂如云霞”;城东南四里许,有王氏别业“锦怀园”;对岸有郭氏别业“郭园”;其旁为童氏别业“枣香村”,亦名“南庄”;城西北隅有金氏别业“领南轩”、“园”、“环青园”;东门内有杨秉钺的“萧闲园”(人称“杨家花园”);城东有李承鸿的“寓游园”,等等。彼时还有一些古庙宇,诸如大悲院“普陀寺”(海光寺)和水月庵等等,园林景色亦佳。
以上简介,虽不尽完整,但可看出天津明清古园林之脉络。所憾者,这些园林(包括规模最大的水西庄),由于多年兵乱,或被毁或荒废,均早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