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李耕涛同志对小百花的辛勤栽培

三、怀念李耕涛同志对小百花的辛勤栽培

小百花剧团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取得这样的成绩,为河北梆子剧种增加了光彩,为中国的戏曲事业作出了贡献。当时制订的方针政策,采取的措施,取得的经验,对今后办团,特别是对培养新生力量,仍是宝贵的财富,值得借鉴。

其所以取得那样的成就,除老艺人的精心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天津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扶植,特别是与当时的天津市长李耕涛同志的关怀备至与苦心孤诣的亲手辛勤栽培分不开的。市委第一书记万晓塘,书记王亢之,宣传部部长白桦,副部长方纪等许多领导同志,以及文化局局长黎砂,副局长王血波、朱仄等同志,对培养这一代人材,都下了很大的决心,用了很大的功夫。

早在一九五四年,李耕涛同志就曾提出:天津应搞一个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剧团。经过四、五年的调查研究,最后才确定了以河北梆子剧院训练队为培养重点,着手组织一个市属的剧团。

耕涛同志除了为剧团制订明确的方针,他还亲笔拟订了社会主义剧团三十条,从方针、政策、思想领导、人才的选求,到院团的编制、机构、制度的规划、剧本的挑选、经费的调派、理想的追求,以及物质设备等,他都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他经常提醒我们,办剧团是在干革命事业,要胜过前人,要为后人开辟道路。耕涛同志很重视剧团出人才、出剧目的工作,从一开始,对剧目工作就抓的很紧。我们从他提出的剧目和要求中,不仅看出他的卓识,同时也证明李耕涛搞剧团不是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对《荀灌娘》这出戏,他提出,要紧紧抓住歌颂、鼓励“少年有志”、“少年有为”、“英雄本是少年人”这一鲜明的主题,要宣扬“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自然规律。对今天我们提倡培养年轻接班人来说,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荀灌求救解围,为人民除害,为国分忧,改变了传统戏只为救父尽孝道的旧观念,他曾提出要改《西厢记》,着重写红娘舍己为人成人之美的优良品德。还曾提出要改编《梅绛雪》,也是着重写梅仙(或作狐仙)的舍己为人精神。他提出要在《失空斩》后面加一场戏,写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请求罚俸三载的自我批评的精神。他对戏曲演现代戏也是苦心追求的。照搬传统形式来表现现代的英雄人物,他是不同意的,他想过用什么曲调板式去表现干部、解放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他曾和管业务的干部探讨过音乐改革;曾和编导人员共同讨论剧本的主题、结构、唱词、唱腔,以及服装设计。耕涛同志总想为河北梆子开创个新局面,创出个表现新时代的路子来。

“演员上台即为千百万人所有。”耕涛同志经常向演员提出这样的口号,教育演员积极认真地去为人民服务。他曾有过一种似乎是可望不可即的美好想法:希望演员的文史课提高到大学程度,有着浓厚的艺术研究空气,能诗能画,都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艺术修养较高、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演员,其中有不少尖端人才,能出现“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局面。由于我们这些人的思想水平低,剧团的力量也薄弱,对此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实验。

在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及其在天津的代理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耕涛同志横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百般折磨,恣意迫害,造成一大冤案。

十年动乱的急风暴雨,小百花剧团被折磨得花谢叶落,枝凋干败根枯,直到目前仍难恢复。这个人民心爱的幼苗,多么盼望有辛勤的园丁去培育,使她能重新开出更鲜艳绚丽的花朵,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更加矫健美好、芳香四溢、鲜艳夺目的“小百花”出现在戏剧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