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酿酒业的衰落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天津酿酒业逐渐走下坡路了。主要由于国内连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工农业生产凋敝,市场购买力低落,造成酒货的内销呆滞。在国外,又由于美国政府颁布了禁酒令,美国及加拿大的市场大多丧失。至于南洋一带,当时属英国殖民地,受着英帝国主义的经济压榨,橡胶及锡矿的生产萎缩,不少橡胶园破产倒闭,工人失业,也造成了酒货销路的锐减。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妥协退让,对内疯狂地镇压人民,造成农村破产,工商萧条,对造酒业当然也有很大冲击,不少酒厂因而倒闭。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的酒业仅剩下永丰玉、义聚永、同源涌、同兴涌、同华涌、同丰永、福源公司、义丰和、义丰永、同兴源、益和、福源昌、福源祥、福源永、福源合、恒源、恒昌、恒永、恒和、天泉、同和兴、义泉永、荣昌、永记栈、德成永、永和裕、同和玉、庆诚永、庆丰涌、辅盛、辅兴德、辅盛永、鼎兴涌、德茂永、永成昌、鼎兴润等三十六家,即全行业倒闭了一半。酒的年产量下降到九百七十万斤。国内市场,“三帮”的生意衰退得最为严重,山东的销路亦告中断,惟有上海尚能保持一定的销售量,每年也不超过二百五十万斤。国外销路更不稳定,每年也就是一百万斤上下。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华北的政治经济陷于混乱状态,酿酒业与其他工商业一样,处境极端困难。如向上海运销,必须取得日本人控制的“组合”发给许可证,中间要受日本浪人的钳制和汉奸的勒索。货物抵达上海后,还要经伪苏浙皖统税局课以重税,对伪税警人员也得行贿疏通。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攻占了香港,紧接着又向东南亚各地进袭,海运全面梗阻,天津酒业进入了一个更为衰落的时期。不但国外销路中断,连运销上海都很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就连过去实力最雄厚、牌子最著名的“三大丰”之一的永丰玉也被迫宣告倒闭了。(后来,永丰玉将牌号卖给了香港的永利威酒行恢复经营,实际上是新的永丰玉了。)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各行各业都希望从此安居乐业,但却事与愿违。开始是国民党接收大员的到来,开仓处理物资,物价大幅度下降,凡有负债的酒厂只好忍痛低价变卖原料偿债,蒙受极大损失;接着物价又大幅度上涨,不少酒厂无力支撑而破产停业。及至一九四六年以后,对上海、香港及南洋各地的销售逐渐恢复,生意开始好转。可是不久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使饱尝八年日伪统治之苦的工商业,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面临着经济全面崩溃的局面。岂仅是酒业,所有工商业都处在奄奄一息、挣扎图存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