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的起源及流布区域
河北梆子是我国北方的一个主要地方剧种。它脱胎于秦腔,逐渐吸收了原在河北流行的弋腔、昆腔、弦子腔及民间艺术的有用成份,不断按照河北人民的风俗人情、语言、生活习惯、艺术趣味进行改造和丰富发展而形成的不同于秦腔的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新梆子腔。原先人们管它叫“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或简称“梆子”,直至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后,才正式定名为“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源远流长。它的前身秦腔,传入河北的具体年月,无从可考。清乾隆九年(1744年)清人张漱石《梦中缘传奇》的序中记载,北京之梨园“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其所指秦声,即秦腔,罗即罗罗腔(弦子腔),弋即高腔。由此可知,早在距今二百多年以前,秦腔便已在北京流行了。传来河北或京津,当在此之前的乾隆初或雍正年间。从秦腔在京津及河北一带农村扎根,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逐步演变为河北化的新声腔,诞生了原始的河北梆子,亦已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河北梆子由于历史悠久,积累了五百多出传统剧目;表演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粗犷豪放一面,也有纤巧细腻一面;音乐唱腔高亢雄壮,简朴有力,富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著名演员。通过他们的精湛表演,又带动了剧种的发展,扩大了剧种的影响,开扩了河北梆子的流行区域。远在清同治与光绪之交,即一八七五年前后,河北梆子进入兴旺繁荣时期以来,到一九三〇年左右,它的足迹几乎遍及多半个中国。除河北、北京、天津是它的基地之外,南方到达上海、镇江、芜湖、杭州、苏州、宁波、南昌、福州、广州等地;东北则到达东北三省全境及海参崴(今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中南到达武汉、长沙、开封、徐州;东到山东济南、青岛等地。唯独西面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绝少去过。这些地方是梆子声腔的大本营,特别是晋、陕、豫交界的蒲州、大荔、平阳一带,系秦腔的发源地,河北梆子可能就因此退避三舍了。总之,除西部地区,河北梆子流布区域之广,仅次于后来兴起的评剧,是其它一般北方剧种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