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魔术节目与创新
我国的魔术宝库里究竟有多少节目?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得到确切答案。据清末唐芸洲的统计,当时演出的约有三百二十多套;据老艺人传说,戏法即有五百多套,近代,现代魔术则超过千套。
魔术的节目,大都是根据变化内容的性质和形象而定名的。古今中外的魔术节目虽浩如烟海,但按性质归纳,也不外以下十几种类型:(1)由小变大;(2)由大变小;(3)由无变有;(4)由有变无;(5)由多变少;(6)由少变多;(7)破碎复原;(8)以假作真;(9)迅速易位;(10)瞬间变形;(11)支解活体;(12)口中特技;(13)悬空飞腾;(14)未卜先知;(15)突破障碍。许许多多的节目都是由以上十几种类型演绎出的。
如果从魔术发生发展的时序划分,可试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中国古代魔术,也即民间戏法与古彩戏法。如《仙人摘豆》、《巧结连环》、《箩圈献彩》、《海会回托》、《四亮》等等,都是经过几百年乃至千年流传、锤炼的节目,技巧高超,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精采而又令人惊奇。象“献彩”那样的古典节目,表演者只用一张彩单,敏捷地把彩物一件一件变出来,可达十几件乃至数十件之多。这种表演流传到今天,仍具有艺术的生机。
第二类是现代魔术。现代魔术节目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三十年代有人统计,大、中、小型魔术节目大约共有一千多个。这些节目大都是在传统的、古典的节目的基础上,经过革新或创作而形成的,也有的是从外国魔术移植而来的。
如果从表演以及道具规模划分,魔术也可分三类:
第一类巨型魔术,一般都是指道具体型大者而言。三十年代,北方著名魔术师韩秉谦、韩敬文等表演的《牛遁》、《变大驴子》、《变骆驼》,都是以大道具、大型动物来作表演的。解放后,南方的著名魔术家张慧冲表演的《马变慧冲》、《手脚拉长》、《人体三分》、《空中楼阁》,都属巨型节目。一般常见的巨型魔术有《木笼易位》、《打气箱》、《吊箱遁身》、《炮打真人》、《梯遁》、《卧遁》、《水遁》等等。一九六二年上海张慧冲魔术团曾设计一套巨型魔术《美人鱼》,在舞台上装置一座巨大的长方型玻璃水池,进行“水遁”表演,形态新鲜、美观,但道具造价高,放水、泄水时间长,影响效果,仅公演几次就报废了。巨型魔术的“暗门子”太大,机密设计的难度也大,装卸搬运都不够方便。
第二类为中型魔术,道具比巨型魔术道具小,但也是直接放在舞台地板上。经常演出的,如《遁鸭台》、《六开门献彩》、《空中网鸽》、《收音机易位》、《画壶取酒》、《屏风花篮》、《孔雀开屏》等,都属中型魔术。中型魔术道具“门子”种类多,演出效果好,工本费用也比较低。
第三类为小型魔术,道具一般都是小巧玲珑,可以置于彩桌上或拿在手中表演的。它的道具小如顶针、铜钱、香烟、纸牌、火柴、手帕、带子等等,可以放在演员口袋里,携带到车间、食堂、医院、病房以及轮船、火车、飞机上表演;宴会上即席助兴表演也很方便。常见的《蜡烛变花》、《蜡烛苗子》、《手巾染色》、《变牌》、《纸牌变大变小》、《抽牌猜数》、《胸前献花》、《空手抓烟》、《刺手帕》、《扎气球》等等,都是小型魔术节目。
如果从节目的内容、技巧性质方面划分,可分为:
1.手彩魔术:手彩是魔术演员的基本功,中国的手彩戏法有上千年的优良传统,在世界魔坛上占很重要的地位。解放后,手彩魔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如原来的单手“一球四化”,发展到“双手十二球”;一九七六年广西女魔术青年演员张百瑜、张百瑾发展到“双手十四个球”,两人同时表演,动作完全一致,并能使球同时变色。变球在行话中叫做“大苗子”,是魔术中最典型、最基本的手彩节目之一。手彩的要求是稳、准、快,必须练到心手相应,出神入化,才能引人入胜。
2.机关道具魔术(行话叫做“门子活”):不论大中小型魔术道具,只要是依靠机关秘密,一按钮一拉线,即能产生各种变化效果的都属于机关魔术。这类节目表演时,似乎比手彩魔术容易一些,但演员必须有充分的实践,熟悉道具的性能,结合适当的表演技巧,才能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如半自动的《木笼四变》、《孔雀开屏》、《电视卫星》、《银球飞渡》、《群鱼变色》、《玻璃箱出群鸭》、《挥扇花开三变色》等等,道具机关是很巧妙、复杂的,这些节目的创作使魔术艺术得到更大、更新的发展。
3.电动魔术:我国的电动魔术,早在二十年代就出现在上海,后来流传全国各大城市,但这类节目不多,发展不快。《人身传电》、《隐遁》、《人体骷髅》、《透视镜》、《灯泡走路》等,就属电动魔术。在国外依靠电动表演的魔术节目比较多。笔者见闻所及有一位外国魔术师专门研究无线电操纵术、电磁技术、超短波技术以及高频电流技术。他用厚纸板做成的狗能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他不用火,能凭空把鸡蛋放在锅里煮熟;桌上的苹果会自己向上徐徐飞腾;西餐用的刀子会自己缓缓直立起来。
4.化学魔术:我国自古就有之,行内古称为“药法门”。它是利用一种药物原料与另一种药物原料或物质,溶合或化合,产生的化学反映,现在通称化学魔术。如《火焰造桥》、《吹灯复燃》、《剪纸变鸟》、《空中现字》、《五色分水》、《吐火》、《生吞火球》都属此类。但因药物配制麻烦,又易受外界气温等影响,容易“失托”(出毛病),因此演出者不多。
5.光学魔术;利用舞台装备的强光,暗光、反光、折光、彩色光所起的不同作用,配以特别道具所组成的节目。如《掌上跳舞》、《满台飞蝶》、《高空遁身》、《人体变形》、《空柜来人》,乃至《男女换头》等等都属光学魔术。其中《男女换头》、《鸡身人头》、《蛇美人》、《桌上人头》等,形象丑恶,舞台气氛比较阴森、恐怖,因此解放后就不再上演了。
6.数学魔术:利用心算或预先记熟的公式,或八卦图上的八个字的推算法,以及数字中难题速答方法所组成的魔术。这类魔术节目适宜于家庭游戏,有利于启迪智力。常见于舞台演出的有《蒙目识字》、《仙人猜牌》、《孔明点将》等,为数不多。
7.戏剧性魔术:把一些单一的魔术节目结合起来,编组成有主题、有情节的魔术,叫戏剧性魔术或称魔术剧。三十年代,北方老艺人韩秉谦等曾编演过一些滑稽性的独幕魔术剧,南方也有过一些魔术团与话剧团合作,利用魔术道具和机关布景,表演过多幕魔术剧。六十年代,成都杂技团魔术队常年演出魔术喜剧和神话故事魔术剧,上海几个专业魔术团体和天津市杂技团也都编演过这种魔术剧。
8.滑稽魔术:因为这种节目总是放在幕间上演,所以也叫幕间魔术。一般观众对魔术的秘密总是很感兴趣,也总是希望能当场看穿一些魔术的秘密;演员有意地把一些节目的秘密向观众公开,行话叫做“抛活”。滑稽魔术的表演多半采取“抛活”的手法,泄露一两个节目的秘密,引起观众哄堂大笑,既满足观众的需要,又收到滑稽的效果,利用幕间时间,串演一两个这样的节目,可以增强整个演出的欢快气氛。
魔术的分类,除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从表演及道具规模划分,从节目内容、技巧性质划分之外,还可以从演出场地划分为:家庭魔术、舞台魔术与广场魔术三类。家庭魔术多属小型魔术节目,手彩和“门子”活兼而有之,道具虽都比较小巧,但必须靠表演者的功夫。因为它的特点是观众近在咫尺,四面围观,不能借助音乐、灯光的配合,稍一不慎,就会“失托”。舞台魔术在舞台上表演,观众不能围观,不能近视,又有灯光、音乐助演配合,还能有“地门子”等等机关布置,所以能演出的节目最多,效果也好。作假的地方,观众距离远,不易觉察。广场魔术包括在广场、灯光球场、体育馆和杂技场的表演。从观众视线的角度来说,都是处于270°~360°的包围之中,在普通的广场,魔术的秘密设计比较困难。如果有专用的杂技场,就十分方便,不仅能以灯光配合,而且有专设的天地“门子”,还可以搞些特殊的物理装置,演出效果很好。
我国的魔术艺术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起来的。解放后,取缔了过去那些丑恶、恐怖、色情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节目,挖掘并加工整理了一些传统的优秀节目,虽然成绩斐然,但是距离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仍然很远。因此,改革与创新是魔术艺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运用新的科学原理,设计出新的“门子”,创造出以前所没有并能引人深思的新节目,这是名符其实的创新。有一些古老的节目,已频失传,通过挖掘和钻研,设计出有同样效果的“门子”,甚至有所改进提高,也属于创新。流传了千百年的古彩戏法,传统的演法就是表演者身着大袍,用一块彩单作遮盖,把各种彩物一件一件变出来。有的能变出杯盘盆碟十八件,叫做《古彩戏法十八件》;也有人能变出玻璃器皿几十件,总重量达一百多市斤;还有人能变盆花若干盆,所变体积都超过自己的体积。而解放后,上海著名魔术师沈一呆大踏步地革新创造,能从身上变出方桌、大床、椅子、茶几等木器家具,这就是对传统的古彩戏法的革新创造。
中国魔术历来是讲求有戏有法的,魔术剧的出现,丰富了魔术的表演内容,开辟了创作魔术新节目的道路。早在五十年代,有些魔术师就在这方面下过功夫;一九五八年,笔者也试以魔术、杂技为主体,编排了四幕魔术喜剧《庆丰收》,魔术表演为主,喜剧情节服从于魔术表演,群众比较欢迎。一九六四年,全国军区文工团系统在北京会演,表演了两个魔术剧:一个叫《受奖之前》,一个叫《少年之家》,都是反映部队生活的魔术短剧,魔术表演很丰富,也富有思想性。但是魔术艺术与戏剧艺术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反映生活方面,各有各的独特表现方法和手段。二者不能等同、替代,更不能喧宾夺主。魔术剧如果强调了情节、剧情,就会失去魔术本身的特点。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实践的革新魔术的课题。
魔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魔术与声、光、电、化息息相通,演员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操作技巧以及绘图设计等等技能,对于创作是大有帮助,大为必要的。国外有一位魔术家,能从他身上变出一只比他身材宽一倍的大玻璃缸,而且这只大玻璃缸可以敲之有声,当当作响,证明它“确实”是玻璃的。而魔术师身着瘦小的西服,怎么能藏掖这么大的玻璃缸呢?观众不能不为之惊诧。其实,这个节目的表演成功,不仅是依靠了魔术师的手法迅速,而很重要的秘密是在道具上。原来这只玻璃缸实非玻璃,而是一种特殊材料,它能敲之有声,又能折叠起来把体积缩小四分之三,因此夹带在身上不致暴露。可见科学技术与物质条件直接支持了魔术的发展。五十年代,著名的古彩戏法表演家沈一呆,能够把整堂木器家具夹带在身上,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这一堂家具的道具,采用了适当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都缩得很小,一只靠背椅,小得如同一把折扇,整堂家具都夹带在他的长袍子里,而又巧妙地一件一件变出来,恢复应有的长度、大小,将整个舞台布置成一间卧室。
魔术自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和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法魔术的那些机密道具设计都是十分精巧的,魔术工作者在这方面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古彩戏法的特点,就是要把各种准备变出来的东西,事先巧妙地暗藏在表演者的身上,但一个人身上能够藏东西的容量总是有限的。老戏法《三件子》,能从演员身上变出盆、碗、缸二十多件,讲究的是每件器皿都要盛满瓜果食物,还有清水活鱼。这么多,这么五花八门的东西,怎么挂在演员身上呢?高手艺人以其聪明智慧,刻苦钻研,依靠科学,动脑动手,鬼斧神工,造出许多“秘宝”,凡属暗藏身上的这些钩、袋、囊、开、索带、罩盖,都是密不示人的。因而,每个演员,由于师承不同,自身的巧拙以及知识领域的宽窄,所掌握的机关技巧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艺门中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发 行 启 事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由天津新华书店对全国发行。本市及外地读者如在书店买不到本书时,可直接向本会函购。
本选辑接受读者预订。预订办法:一次预交书款四元,可订阅四辑;四辑寄齐后,如不续订,订款多退少补。
来信和汇款请寄:天津市解放南路399号天津市政协文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