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庄的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二)大米庄的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1)大米庄的业务概况

天津的大米庄以采购、运销粮食为经营目标,其规模有大有小,经营的粮食种类也不尽相同。一般说主要业务有大米、面粉、杂粮、小麦、豆类等。

1.大米 一九〇二年成立的义生源及与其先后开业的仁和义、公兴存三家,是天津出现较早的大型粮食批发商号。它们的主要业务是以经营大米开始,故而得名“大米庄”,并成为这一行业的泛称。早期大米庄以从上海采购粳米运往天津销售为主,它们派员驻沪采购,交由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运卸天津英租界河坝的怡和、太古的码头仓库。天津的粮食零售商和外地客商每天早晨派人到河坝向大米庄洽购,露天讲价,成交时过秤不过斗。[4] 一九一二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米庄有时也到沿线的蚌埠、南京等地购米运津。

一九一四年左右,天津大米庄转以经营面粉为主。不久又抛却已大为减少的粳米业务,改营籼米(机米)。籼米的货源有芜湖及湘、赣两省,芜湖米可去直接采购,由轮船运津,湘、赣籼米则由上海买进转口运津。当时从上海采购籼米要通过当地的米行(代理店)。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洋米开始进口。西贡米、仰光米、曼谷米,或从上海、或从香港转口来津,均通过大米庄转售给当地零售商及外地客商。外地客商来津购米的以北京的山东帮为最多,保定、沧州、唐山等地也有,但为数不多。

这期间天津小站稻产量虽渐增多,但销售与大米庄无关。这是因为有些大米庄以外的粮业中人在津组设了稻米店,为稻农代存代售,从中收取栈费和佣金。

2.面粉 面粉在大米庄经营的各种粮食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三十年代中叶以前,运往天津的以上海面粉为大宗,进口面粉次之。

十九世纪晚期,上海面粉工业开始兴起。一九〇二年,上海荣氏家族组织了茂新、福新面粉厂,安徽孙氏组织阜丰面粉厂,开始生产机制面粉。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一线生机,上海面粉工业应时而起蓬勃发展。因江南人不习惯吃面食,而天津及北京居民则喜爱面食甚于大米,所以原以经营上海粳米为主的大米庄,见风转舵,立即改变方针,将上海面粉源源北运,天津遂成为上海面粉在国内的最大市场。头号“绿兵船”、“绿炮车”,二号“红兵船”、“红炮车”等牌号的面粉充斥市面,畅销不衰。

当年天津大米庄派人常年驻沪采购面粉的,多达二、三十家。这些人员大多住在上海南市全盛栈及法租界报关行,他们在自己的房门口标明各自商号,谓之“设庄”。他们每日向津号汇报行情,根据指示成交买卖。开始是以现货运津销售,后来上海面粉交易所成立后,也进行期货生意。买期货只付押金,占款少,到期可收现货,不到期如遇行市好也可卖出,因此各家无不染指。

除购销业务外,采购人员还担负周转资金与上海钱庄建立往来关系的任务。天津大米庄在上海信誉较好,当地钱庄多愿与之交往,大都有定额透支;每届年终透支必须还清,还要留些存款以示资金充裕。这种透支方式,直到抗战爆发后方才取消。

上海运津的面粉全部经由海路。除英国的怡和、太古及日本的大阪等轮船公司外,国内的轮船招商局、政记、直东、北方等家也参加竞运。招商局运津面粉大都卸在英租界招商局北栈仓库,该栈位置适中,大米庄和零售商均乐意在此洽谈生意,久而久之,该栈遂成为露天讲价的面粉市场。

一九二〇年左右,美国和日本的面粉开始通过洋行运销天津,方法是先由洋行向大米庄批售期货,货到后再由大米庄转售零售商。洋粉虽每次进货不多,但常来不绝,为数亦相当可观。大米庄对洋行贸易逐渐频繁,实启外粮倾销之端。

到津的上海面粉和进口面粉,除通过零售商在当地销售外,也转销外地。北京、沧州、泊镇、胜芳、廊坊、保定、唐山等地均有粮商前来采购,尤以北京采购数量最大。

天津大米庄向不经营本地面粉。天津寿丰、福星等面粉厂的产品,由本厂直接出售与粮食零售商。

3.杂粮、小麦 杂粮指的是玉米、小米、红粮及豆类作物,其中以玉米为主。天津大米庄对杂粮、小麦的经营多寡不同,采购范围也各有侧重,有的偏重于内河沿岸,有的偏重于铁路沿线。

在海河上游经营杂粮的大米庄,在经营方法上与斗局子、粮食行商基本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突出的以南运河为主,因该河沿岸产粮多,适于大批量的采购,如大名府(今大名县)的金滩镇、元村集、龙王庙、内黄县的楚旺,滑县的道口等地,以大名为中心指挥各集镇业务。但由于距离天津远,运程长,周转期久,一般的粮商无力问津,只有资财雄厚的大米庄可深购远销,独获厚利。到二十年代后期因水源关系,有资力者也仅以楚旺为最远采购点。二是大米庄常常选雇船身坚固、船主可靠的大型船只为自己运粮,日久天长,这些大船便成为大米庄的专雇船,到天津时存船待售期往往长达三十天以上。由于以上特点,大米庄在南运河上游采购杂粮、小麦的业务,逐渐压倒向称主力军的粮食行商。

京奉铁路与津浦铁路的先后通车,为天津开拓了广阔的粮源。当年大米庄在京奉沿线以采购玉米为主,经常派员购粮的站点有唐山、绥中、锦州、石山站、大凌河(今锦县)、新民屯(今新民县);在津浦铁路北段(以山东南境的徐州为分界点)的德州、济宁、枣庄各产粮区,以采购小麦为主,豆类次之;在津浦铁路南段,则以蚌埠籼米、南宿州芝麻、香油为主;另外徐州的豌豆,明光、滁州、蚌埠的绿豆,在价格适宜时,也是采购的对象。每当海河上游各县发生旱涝灾害时,大米庄就远赴南满铁路(今长春大连线)的长春、四平街、开原等站采购大批红粮,由营口、大连海运来津,然后再售与从灾区赴津购粮的商贩,因价格相宜,颇为畅销。

一九一二年以前,东北杂粮由大连海运到津的只有红粮,由营口运津的除红粮外,还有玉米,但业务量较小。后来大连成立了粮食交易所,预售期货,天津大连之间又开航了定期班轮,业务渐趋活跃。运津的玉米在当地销售,红粮除少部分供当地酿酒外,大多售与外县商贩。

大米庄除从外地购进粮食,供天津及附近地区食用外,还经营向上海输出豆类的业务。二十世纪初,天津义生源派驻上海的人员了解到绿豆在上海销量很大,同时,还远涉南洋,一时成为对外贸易的热门。绿豆运销上海的业务由义生源开始,其它在上海有驻员的大米庄相继入手。开始在天津西、北集采购行商运来的绿豆,后在大名等地自行采购。南运河下游东充、连镇、泊头所产大粒绿豆,质量最佳,可售高价。后来京绥铁路通车,宣化、张家口、大同、绥远等地所产的绿豆运津,其质量高,颜色重,颗粒均匀,久贮不生虫,生豆芽多出数,运往上海大受欢迎。

黄豆芽及黄豆制品为沪人所喜食,上海每年对黄豆的需求量相当大。天津黄豆的来源为霸县、通州、张家湾、廊坊一带,产量不大然质量颇佳,尤以色黄粒圆的“金圆豆”为上品,备受沪商的欢迎。所以每当秋季丁字沽黄豆开始上市后,在上海设庄的大米庄率多抢先收购,以求早日运沪获得善价。

大米庄还经营红小豆,从上海转销南洋等处,但数量远逊于绿豆和黄豆。

(2)大米庄的经营特点

经营粮食这一行业与经营工业、手工业品不同,甚至与经营农业经济其它作物亦不相同,而自有特点。首先,粮食采购无固定地点。我国农业落后,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经营粮食只能唯利是趋,哪里丰收就到哪里去。在那电讯尚未畅通的时代,就要靠经理人多方联系,探听消息,不失时机的选择采购地点。

其次,大米庄是“作行市”的买卖。由于市场上的销售带有盲目性,市价涨落不定,粮食脱手的时间至关重要。一般规律是:船运抵津后,行情有利则立即出手,不利则存船待售或卸存斗店待价而沽。但因粮食易受鼠虫损害,自然耗损率大,不便久存,继续来货的多寡又不能肯定,经理人必须通盘筹划,看准时机成交生意,这就叫“作行市”。

再次,由于在经营过程中,各种条件变化无常,大米庄没有固定利润,在采购成本和销售价格上只能当机立断不失时机,方可望获利。如依照一定的利润进行经营,那就无异于胶柱鼓瑟,终必失败。

(3)大米庄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大米庄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自东自掌”制,或称“自东自伙”制,即财东自任经理(俗称“掌柜的”);另一种是普遍通行的经理制,二者的内部组织大致相仿。大米庄除经理外,一般雇有职员、店员及学生意的若干人,人数多少要视本号资金多寡、业务繁简而定。职员俗称“大同事”,多从在本号多年的店员中提升,他们担任本号的重要业务,如帐房、采购、推销等;店员俗称“同事”,分工负责一般业务;学生意的一般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负责店内的勤杂事务,三年届满可升为店员。

大米庄的经理必须是精通粮食批发商业的内行。经理制大米庄的经理是资方的代理人,一般由资方(财东)通过介绍人选聘,资方和经理之间大多都要订立合同,以资信守,介绍人也须列名,谓之“中友人”。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本数额、营业种类、股份分配、结帐期限等;规模较大的字号有的同时选聘副经理、监理,也须写进合同。合同中还规定经理、副经理的人力股份多少,薪金若干,经理对于号中的经营管理、盈亏及人事变动应负的责任等。合同是大米庄据以进行业务的法律依据,非常重要,将中友人列名合同在于表明他对经理负有保证作用。订立合同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为商号壮大声势,进行宣传,招徕各方的支持(特别是对银钱业)。

合同规定以三年为一结算期,假若经营亏损或东伙之间出现意见分歧,资方有权辞退经理、副经理另聘他人,或者歇业不干。出任了大米庄的经理,自己不再出资经营同样的买卖,则是资方与经理人之间一条心照不宣的规定。

大米庄的管理方法是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等级制的混合体。店内经理就是家长,一切他说了算;其余人则分为几等,层层辖制。在那个时代里,没有用文字揭示出来的明确系统的管理制度,一切全凭当事人的自我领会,以不失掉饭碗为起码的原则。

大米庄在兴旺阶段所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一辛二酬”,即除按月支付薪金外(大米庄所有成员的食宿由柜上供给),每届年终另外餽送酬劳金,数额相当于一年薪金总数的两倍。也有的大米庄年终餽送的酬金与薪金相当,是谓“一辛一酬”。平时可以协商预支薪金以外的酬金。

当时的利润分配基本沿袭斗局子的办法,一般称为“四六分帐”,即作10个股,资方“财股”占6股,经理、副理及监理的“人股”比例为1∶0.8∶0.8,共计2.6股,尚余1.4股作为“财神股”(亦称“神仙股”,其作用相当于今之公积金)。如大米庄不设副理、监理、其股份则归“财神股”。字号经营一段时间后,就有从大同事中提升“吃浮股的”,其股额即由“财神股”中拨转。天长日久,吃浮股的逐渐增多,可能将“财神股”全部占去,甚至会出现浮股连同财股、人股加在一起超过10股的情况。但无论股份如何增加,资方的财股不得少于总股数的百分之六十。

吃浮股的应得利润在当年年终盈利中提取,吃人股的应得利润则须俟三年结帐时分配。当年的盈利数额,向例要存留一部分做为号中“厚成”,以增加资力扩大经营,三年分大帐时,也要酌留一部分“厚成”。另外,如遇生意兴隆获利丰厚时,则不吃股份的大同事、同事和学生意的在年终也可得到一小笔“花红”。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入侵,粮行经营变化不定,粮食批发商业大都改为一年一分帐,三年一分大帐的字号已所余无几了。

(4)各种类型的大米庄

天津大米庄因资金的多寡不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现分别介绍如下。

大型米庄的特点是资金多,规模大,经营范围广,大多在上海设庄。这一类的典型字号有:

义生源:于一九〇二年开业,先设于闸口街,后迁至法租界。最初资金为白银五千两,后来东伙合力发展很快,在首任经理胡铁峥、继任郑鸣岐的运筹主持下,获利极丰,历久不衰,号称天津粮食批发业的首户。迨一九三九年,已净盈利140万元,包括历年“厚成”在内,超过原资本十来倍,在粮业中是首屈一指的大户。

仁和义:开业时间稍晚于义生源,初在宫北,后迁法租界。资金白银一万两。由于经理谨小慎微,发展不如义生源快,然稳妥可靠,年年有利。业务规模扩大后,资本续有所增,一九二〇年资本和积累的“厚成”已增至二十万元。后在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棉麦借款风潮中,因经营不善,业务亏损,更换三次经理仍不见好转,又值资方因闹家庭纠纷不愿继续经营,遂于一九三五年宣布歇业。

公兴存:开业于一九〇二年前后,与义生源、仁和义同为著名的天津早期大型米庄。初设东浮桥下,后移至法租界。资本额不详。公兴存除经营上海大米、面粉及内河杂粮外,还代理推销美英烟公司的纸烟、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石油和卜内门公司的碱面业务,获利颇丰。

成发号:在一九〇〇以后,斗局子已渐次淘汰,至一九二〇年仅剩“八大成”中的成发号、成益号、成兴号等几家,且早都已变成大米庄。其后不久,几家“成”字号或歇业,或转业外迁,仅余成发号巍然独存。

立丰:一九二〇年前直系军阀曹锟的四弟在津开设的大米庄,业务与其它大型大米庄相同。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立丰以财东作后台得代直系军队采购军粮,满以为大利在握,不料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被囚,宣告倒闭。与其有赊销业务联系的售粮商号,均被牵连而损失赊销款,甚至有倒闭者。

永增厚:一九二〇年后皖系军阀倪嗣冲匿居天津作寓公时,出资开设益生号大米庄,旋改称永增厚。由于资力雄厚,前后经营二十多年,直到解放后“三反”“五反”时方告停业。

中型米庄财力稍逊于大型米庄,经营范围二者大致相同。这一类大米庄的典型字号有:

诒厚德米庄:一九一五年左右开设,时大米庄刚兴起不久。其资方为清朝遗老,经理原系“成”字号斗局子的行家。然为时不久即歇业。

元太义米庄:系自东自伙的中型米庄。经理贾焕章常驻上海,津号由其子负责,经营多年毫无起色,资金逐渐亏耗殆尽,但表面仍大作生意,甚至赔钱也在所不惜。银钱业见其如此深信不疑,照常提供贷款供其周转。迄一九二六年终因亏累难支破产倒闭,所欠钱业透支数额甚巨,在市面上引起轩然大波。经商会查明确系亏赔,以无如之何了事。

庆生源等:一九二八年阎锡山部队占据平津前后,正值大米庄方兴未艾。几个北洋军阀的部将遂在津开设了庆生源、五丰、宏丰三家中型米庄。经理均邀自原米庄的行家里手,在上海设庄,经营面粉及杂粮,开始气派不小。由于设庄目的在于牟取暴利,未能如愿,不几年即关门歇业。

小型米庄因资本有限,在经营发展上受到种种限制,向银号贷款也很困难,既无力深购远销,又不能久囤待涨,这就决定了其在组织、人事安排等方面因陋就简,在采购上利近不利远,在销售上薄利多销,方能立足。

除了上述数家大米庄的兴衰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的大米庄起伏不定,每年都有新组织开张者,也有破产歇业者,事例很多,不再细叙。

一九一一年前后,天津开始有了商会组织。未几,粮业中人也发起组织了“米业同业公益研究会”。先后担任会长的有杨晓林(非粮行中人,在商会担任会董)、傅祝三(义生源副理)、张文轩(源丰厚经理)。凡大米庄都是该会会员,加入该会就具有了在河坝粮食市场进行交易的资格。解放前最后一任会长为邹馨泉(山东帮太丰粮栈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