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呕心沥血

九、呕心沥血

一九五三年七月国营河北梆子剧团初建时,共有三十八位演员,平均年龄五十四岁。韩俊卿心里想:难怪周总理问剧团里的年青人多不多呢!真是有远见的好总理呵!没有后继力量还谈得上什么剧种的繁荣。所以,韩俊卿特别关心培养青年演员的问题。为了给年轻人开路,她以实际行动破除世俗观念,时常在舞台上为青年演员挎刀(当配角),台下教,台上带,帮助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了在观众中间树立后继人的威信,她还经常在青年演员主演的戏中扮演没有台词的群众角色。她这种高尚的戏德,至今仍常为一些老艺人所津津乐道。

韩俊卿曾向剧团团长建议招收大批接班人,但由于剧团编制有限,经济窘拮,招收学员有实际困难。为此,韩俊卿与银达子商量,建议每星期六加演日场,全部收入供培养学员使用。这一建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第一批八名学员招来了。这是解放后河北梆子的第一批新生力量。老艺人们把这些十岁左右的娃娃,当作自己的儿女看待。第二年,学员人数扩大到二十名。经过老艺人的精心哺育,这些艺术蓓蕾成长很快。一九五六年元旦,她们正式登台演出了《小放牛》、《红桃山》、《杀府逃国》等剧目。韩俊卿、银达子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

一九五四年,韩俊卿当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她在参加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与银达子联名提出关于培养戏曲事业接班人的提案,其中包括建立戏曲学校的具体设想。这一提案引起政府的重视,李耕涛副市长为此接见了韩俊卿和银达子,认真地听取他们对培养接班人的意见,详细地询问了剧团的各方面情况。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天津市戏曲学校于一九五六年九月成立招收了评戏及梆子两科共一百多名学员。

根据形势的发展,经天津市委批准,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扩建为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原剧团改为剧院一团,并在原少年训练队的基础上组建为剧院所属小百花剧团。同年十月,领导上又决定将天津戏曲学校河北梆子科全体师生调入,除一部分学生充实小百花剧团外,其余师生另建剧院附属学校。韩俊卿鉴于培养接班人任务之迫切与艰巨,曾一再向领导上提出:放弃舞台演出,专任教学职务。在小百花剧团建立以后,领导上决定派韩俊卿这位有三十六年舞台实践经验的老艺人到小百花剧团专门从事课徒传艺工作。这在当时的一些同行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韩俊卿以四十二岁的大好年华息影舞台,怎么不令人惋惜呢!然而,韩俊卿丝毫没有这种念头。一九五八年底她愉快地来到小百花剧团,开始了紧张的教学工作。

一九五九年四月,韩俊卿被任命为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担任教学外,还分工负责全院的业务领导工作。

韩俊卿对待学生,有如慈母一般,对孩子们的起居作息,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从小失学,深知文盲之苦,因此她对于孩子们的文化学习抓得很紧。那时,李耕涛市长要求小百花剧团的学员要写日记、习大字、背唐诗,韩俊卿在督促孩子们的同时,她也跟着一起学习,一起背诵。至于艺术教学,她更是一位一丝不苟的严师,因材施教,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作示范。当学员们实习演出受到赞扬时,韩俊卿总是严肃地指出不足之处;对于演出偶尔出现的差错,她又总是热情地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长进,韩俊卿为了小百花剧团的成长,可谓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

一九五九年国庆节,小百花剧团奉调晋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演出活动。在一次宴会上,周恩来总理一眼就认出了韩俊卿,从很远以外就伸出手向她走了过来。总理亲切地握着韩俊卿的手说:“噢,河北梆子,韩俊卿。你们干得很好嘛,培养了一个‘小百花’,你的功劳不小呀!”

小百花剧团在京期间,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观看过他们的演出。中央负责同志在一次晋京献礼演出人员大会上说:“河北梆子已经不愁后继无人,天津市走在了前面,为戏曲事业培养了新生力量。”并且,号召各省市向天津学习,走“小百花”的道路。此后,韩俊卿率领的小百花剧团,经常奉命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演出,为来访的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演出。北自东三省,南达两湖两广,无不留下他们的足迹。在韩俊卿的精心浇灌下,这株剧坛新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