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术的流派与演员

三、中国魔术的流派与演员

现代魔术在中国兴起之后,逐渐形成了南北两个大流派。虽同一艺术,而各具特色,在表演形式和舞台形象等方面则体现出两派的不同之处。

北派的表演形式是一人为主演,一人(也有二人的)为助演,固定地由主演“使活”(表演),助演“量活”(协助)。“使活的”表演时,“量活的”必须密切配合,担负托捧、扶拉、推送等工作,同时助演者还要和主演者对口说白,一问一答,近似于相声的捧、逗。有些机密门子往往掌握在助演手里,所以有“三分使活七分量”的说法。在北派魔术中,助演者在演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南派魔术在表演时,也由一人主演,助演者有二人或数人,巨型魔术可多到七、八人。开始表演之前,助演全部出场,排成八字形左右分站,有点近似于戏曲舞台上的“龙套”;主演上场,助演者即退入侧幕,而后根据主演者的表演需要,出场助演,节目完毕后退场。待下一个节目开始,又据表演之需要,再度出场。整个表演过程如同哑剧,没有对口说白。据南派老艺人回忆,在三十年代以前也有过对口说白及幽默动作的配合,后来由于节目内容增多而挤掉了。

从节目内容、表演手法相比较,北派偏重于手彩,以技巧细腻,富于生活情趣而取胜;南派多以巨型为主,以道具精巧华丽,场面美观多彩著称,内容多富于想象力。北派把魔术的神秘寓于稳重之中,表演起来滴水不漏,耐人寻味;南派把魔术师的智慧寄于快速之中,千变万化,如同迅雷闪电,一气呵成。

南北两个魔术流派的形成,与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南派魔术形成于江南一带,因与海外国家接触较为频繁,受外来影响较早,也较大,有利于模仿与革新。北派形成于华北、东北一带,经过明、清两代五、六百年的历史,习惯于讲究传统,求稳健。北派魔术富于古戏法之传统色彩,民族气息较为浓厚。相对说来,南派则有较多的“洋味”。

此外还有滑稽魔术,自成一派。

总之,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都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以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流派,自然必须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拥有代表性的节目,同时还必须有富有才华的演员。

在本世纪初期,老艺人韩秉谦等远涉重洋,把中国戏法传播到外国,又把洋戏法移植到中国。韩秉谦,河北省滦县人,是北方声望很高的老魔术师。他组班在国内许多地方流动演出,也到过国外许多地方,深受观众欢迎。归国后组织“亚细细大魔术团”。清末民初,他的“洋戏法”风靡一时。后来他就专演洋魔术,特别是大型魔术,号召力很强。他最得意的节目有《大变活人》、《炮打真人》和一些使用黑幕作背景的光学魔术。他的徒弟很多,但不收女徒。韩秉谦对门徒要求极严,门生用“敬”字排名。

韩敬文原籍唐山,韩秉谦的弟子,拿手节目是《麻布袋套箱子换人》、《海会回托》等。韩敬文收徒用“联合团体,爱国有庆”八个字排名,最后一辈如张联庆、李合庆、张爱庆、邓国庆。韩门艺人在魔术界被称为“韩家门”,在各地影响甚大。

吴恩琪从事魔术事业六十余年,一九一四年在苏州创办“幻术研究社”,对魔术的普及与推广,做了很大努力。一九四七年他六十花甲的时候,把几十年积存的道具,全部分赠同行、后辈,从苏州迁居上海,息影舞台。解放后,吴氏出于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关心,一九五〇年重新“出山”,从事魔术的教学与道具制作,并热心到工厂、企业辅导职工的业余文化活动。一九六五年病故,终年七十八岁。他一生从事魔术事业,对中国魔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海人莫悟奇,独树一帜,改革魔术道具的造型与表演方法,脱掉了洋式的大礼服、燕尾服,改穿民族服装。经过他的努力奋斗,使魔术面貌为之一新。他表演的节目内容,虽来自外国,但经过改革,如:《铜瓶出鸭》、《穿心美人》、《一人化三》、《美人阁》、《飞水造型》,乃至《X光》等等,都民族化了。莫悟奇在南方魔术界享有盛名,他的门生如李传芳、王效奇、石仲化、叶天灵、凌幻天等在南派魔术艺门中也都颇有声望。他的儿子莫非仙,在继承乃父的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如《黑板上画鸡生蛋》、《空杯变鱼》、《空柜变人》、《纸蛋变鸭》、《黑猫盗宝》、《蜡烛自燃》等,都比较新颖;他还创作了《货郎担子》、《老农传艺》等含有戏剧性的新节目。他的表演动作自然大方,干净利索,独具一格,人称“莫派”。他有时双手空空出场,从衣袋中变出一件件物品,而且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越变越热闹,使观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五十年代以后,他一直在上海人民杂技团表演魔术。

张慧冲是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名噪一时的著名大魔术家,原籍广东,生长在上海。二十年代原为上海电影演员,喜好魔术。一九二三年德国魔术师、犹太人尼古拉第二次到上海演出,登出巨幅广告,宣称尼古拉是“当代世界上第一流魔术师”、“独霸全球”等等,态度极为狂妄。张慧冲看了尼古拉的演出之后,仅用了十多天的功夫,就照样排出了尼古拉所演的节目,而且还增加了巨型魔术《水遁》。上海的报刊用“国际魔术大竞赛”、“比尼古拉多一手”的标题,展开宣传,轰动了整个上海滩。尼古拉看了张慧冲的演出后,不得不认输,而且从此不再来中国。

张慧冲作了一场长中国魔术界志气的演出,从此也就走上了从事魔术的道路,组成“张慧冲巨型魔术团”,先后去到南洋群岛、欧洲、澳洲以及北美洲的许多国家作旅行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辍演多年。解放后重新登台,成为上海“江南杂技团”的台柱。一九六二年病故于上海。他以巨型魔术见长,拿手节目有《马变慧冲》、《水遁》、《缸遁》、《木笼易位》、《分身奇术》、《手脚增长》等等;解放后创作的《水晶球解答问题》也很新颖,富有吸引力。张慧冲在国内外魔术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傅天正也以毕生精力从事魔术,为魔术的普及和提高做了不懈的努力。傅氏一九〇六年出生在四川一位话剧启蒙工作者的家庭,六、七岁就参加话剧演出,因此有机会接触魔术和杂技。从九岁起,对魔术、杂技产生了强烈兴趣,并开始学习这门技艺。青年时代一面上学,一面钻研中外魔术,跑遍了四川、浙江、上海等魔术比较发达的地区,与当时著名的专业魔术师张敬福、莫悟奇、张慧冲等结下了友谊。大学毕业后,在四川创办了“环球幻术学社”,一边作实验演出,一边对中外魔术的历史、特点和风格进行深入研究,解放后,曾任“新中国幻术歌舞团”主任,“天正幻术创研实验社”主任及“上海魔术团”编导等职务。他是中国魔术界从事学术研究极有名望的学者,编撰出版了《群众魔术》、《中国民间戏法》等专集,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有关魔术的专论。他的弟弟傅天奇,在他的影响下投身魔术界,早年在香港、上海等地演出。一九四七年以来,致力于群众性魔术普及工作,编撰了《文娱幻术》、《奇妙的幻术》,以及少年儿童魔术读物《小幻术》、《小魔术》等。一九七四年病故。

傅天正的子女傅起凤、傅腾龙,继承了傅氏的魔术事业。傅起凤五岁随父学习魔术,曾在上海、北京以及西南、东北许多城市巡回演出。曾是中国杂技团艺术处研究室成员、北京杂技协会理事。参加了《中国杂技艺术》一书与画册《中国杂技》的编辑工作。著名的青年魔术演员张力、徐秋子等,都得到过她的教益。由她设计的《采花》、《屏风花篮》、《三环脱绳》,构思新颖,受到同行与观众的好评。其兄傅腾龙为上海魔术团演员,其“手技”节目在技巧上非常娴热。由他创新的魔术《万能画笔》、《神秘剪影》、《仙鹤指碑》等,无论构思或设计,都有较高水平,每次演出,必赢得满堂喝彩。

崔星洲,南京人,大学生出身,喜爱魔术,开始是业余爱好,后来自己组成了“崔星洲魔术团”,在上海第一流大剧场演出。他除主演魔术之外,对古典戏法也进行钻研。他所改革的《九重天》这个节目,是从自己身上变出一座九层玻璃宝塔,高度几乎和他的身高平行。《锯人箱》也是他的拿手节目。解放后,他创作的《从猿到人》、《和平堡垒》、《茶叶姑娘》都是群众所赞许的新节目,也是他的得意之作。崔星洲主张在保留魔术本身独特风格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幻想的、富有故事情节的题材,组成完整的、有思想性的小型魔术剧来进行表演。《茶叶姑娘》就是他的这种主张的一个设计试验。

崔星洲之子崔岭童,继承了父亲的艺术遗产,并且予以革新。一九七六年全国杂技调演时,他的《银球传友谊》被评为优秀节目。

中国魔术艺门众多的知名演员中,广东省韶光市杂技团魔术师谢锦雄及其胞弟谢剑雄、谢华雄,在海外有“谢氏三雄魔术师”之称。谢锦雄擅长“手法”魔术,他的特点是能接近观众,与观众面对面地在一起进行手彩技巧表演,能当众把物件变入观众手中或衣袋里,使观众如坠五里雾中。

谢锦雄的《遁表》是在魔术舞台上广为流传的手彩节目,近年来,他又作了新的改进。表演时,向观众借来一块手表,当众用透明丝巾包紧之后,又立即将丝巾打开,手表则已不翼而飞;飞入了吊在半空中的一条丝巾中,当众取出,正是刚才向观众借来的那块表。过去演这个节目必须借助于助演者暗中“过门”的老路子,现在由主演一手完成,手技更加高深莫测。他的拿手节目《花变丝巾》,先是快速从丝巾中取出八个鸡蛋,一瞬间,八个鸡蛋变为八只白鸽,变幻之神速,“偷天换日”之高妙,使观众惊讶不已。

谢剑雄与谢华雄都是从七、八岁开始跟大哥锦雄学习魔术,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演技都比较高超,在遍游欧洲、东南亚、日本等国作旅行演出时,一方面传播我国魔术技艺,一方面吸取外国各种魔术的精华,使谢氏魔术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九七五年在日本国际魔术比赛演出中,谢剑雄获荣誉奖章。《白纸变港币》是他在香港经常演出的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他面向观众交待手中的十张白纸片,一瞬间却将白纸片变成票面一千元的港币。观众无不拍手叫绝。谢华雄则“更上一层楼”,他手拿一副普通的扑克牌,请一位观众从中任抽一张,然后让观众手持这张牌,站到离他较远的地方,而后他朝观众手上的牌吹一口气,这张牌便在观众手中变成了一张钞票。这一手彩,真令人目瞪口呆。

在魔术演员队伍中,天津籍的老艺人、名演员也是比较多的。老一辈魔术师中,如杨小亭,他十五岁在天津拜“大天一”为师,在“大天一魔术团”学徒之后当了演员。“大天一”是吴桥魔术老艺师穆文庆的艺名。穆文庆工中国戏法,民国初年组班在东北一带演出,一九二六年带班子到朝鲜、日本演出,曾拜识了日本著名魔术家天一大师,学习了天一的一些大型魔术,回国后,更名“大天一”,所组魔术班定名为“大天一魔术团”。一九二九年再次出国到南、北美洲许多国家演出,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加拿大的演出都受到欢迎。他最拿手的节目有《钓鲤鱼》、《长绳套兔》,还有滑稽魔术《抛瓶子》等。穆氏门人中,后来成名的有穆成义、金仲生、杨发清、徐剑秋、小天敏以及天津的杨小亭、陈亚南。

杨小亭从“大天一”穆文庆学艺之后,专攻古典戏法,曾到欧洲、亚洲许多国家作访问演出,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声誉。中国的古彩戏法虽是文活,但要有武功,没有扎实的武功,拿不起那些节目。如《四亮》,就要求表演者有武功基础,演出难度很大,因此,绝迹于魔术舞台已有四十年之久。杨小亭在解放后挖掘了这个传统节目,将《四亮》重新搬上舞台,表演时从他身上变出比他身体还大、有一百多斤重的器皿几十件,除大瓷盆之外,全部是玻璃器皿,表演起来非有扎实功夫不可。这个传统节目恢复后,更名《吉庆有余》,后来又把《献火盆》、《脱衣献彩》两个古彩戏法节目加进去,将《四亮》改为《六变》。杨小亭曾任中国杂技团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杨小亭之子杨宝麟继承父艺,为海政文工团魔术演员,擅长古典戏法,动作干脆利落,技艺比较全面。

原天津杂技团魔术演员陈亚南也曾从穆文庆学艺,在北派魔术艺门中是有声望的老魔术师。他吸取了京剧、曲艺、话剧等姊妹艺术的某些成分,丰富了魔术表演艺术。其兄陈亚华与之配合演出达三十年之久,他们台风潇洒,动作熟练,配合严密,加以对白幽默,形成了北派魔术正宗表演形式,影响很广。

常连安是北京人,早年即落户天津,他在戏曲艺门中堪称多面手。九岁学京戏,随师傅在华北各地鬻艺,十六岁入北京富连成科班,与京剧著名演员马连良是同科师兄弟,后因嗓音失润,又从老艺人刘德顺学古典戏法,从相声老艺人周德山学相声。广大曲艺爱好者都知道常连安的相声出色,殊不知常连安的古彩戏法,技艺精湛,而且他是第一个把“撂地”演出的《箩圈献彩》加以改革,正式搬上舞台的。他演出的《箩圈献彩》,从两只无底的空箩圈中,变出许多食品,最后变出一只比空箩圈大得多的瓷坛子,坛中盛满白酒。变化神奇,极富魅力。他在表演这个传统戏法时,采取了手口相应的表演方法,既有精彩的变幻内容,又有幽默的语言配合,比单口相声多一手戏法变幻,比戏法变幻又多一手诙谐“包袱”,演来极为火炽、热闹,耐人寻味。

有“牌王”之称的金幻民,是天津胜芳人,十四岁进入天津裕元纱厂当徒工,患眼疾改行,拜魔术老艺人张毓琳为师,十八岁正式登台演出。他着重研究“牌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整理、改革,创作了一套专门以扑克牌为主题的魔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的牌术表演。同行誉之为“牌王”。解放前在重庆中华马戏团为顾问,解放后为总政文工团魔术演员,现在仍在黑龙江任教。

天津人孙杰是北派的有一定成就的魔术师,是著名魔术家杨小亭的得意门生。由他挖掘创新的《钓鱼》、《变羊》、《双解》、《高空遁人》、《遁收音机》,以及《蜡烛苗子》等节目,都深受观众赞赏。孙杰的徒弟杨新英,是新一代女演员,曾赴北欧等一些国家访问演出,她的技巧娴熟,很有前途。

在魔术队伍中,女演员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是解放后,新秀辈出。魔术、戏法都有许多节目要求表演者以翩翩舞姿增强美感,突出主题,如变花类的节目,《挥扇花开三变色》、《满台花扇《、《满台飞蝶》,都以女演员表演更为绰约多姿,形象优美。

张美娟、施湘云、金爱娟是从艺最早的女魔术师。张美娟十三岁就参加了上海金名石的“上海歌舞魔术团”,后来加入上海“徐静云巨型魔术团”,解放前她与施湘云合作,组织了“上海女子魔术团”,在长江上游两岸商埠城市演出。她们刻苦耐劳,认真学习,勇于实践,艺术声望逐渐提高。解放后,她们回到上海,以“张美娟魔术小组”的名义在“大世界”演出。一九五八年参加天津市杂技团与笔者合作。张美娟是北方最早的古典戏法女演员。

魔术女演员中除傅起凤以外,后起之秀有上海魔术团的邓凤鸣,长春市杂技团的冯京,中国杂技团的姚金芬、张力,某军区杂技团的卢慧萍,南京市杂技团的任宁,还有广西杂技团青年演员张百瑜、张百瑾一对孪生姊妹,以及贵州省杂技团的江涛、杨桂荣,成都杂技团的王解放等。她们都富有才华,并且各有名师指导,艺术生活前途无限。

著名老艺人常连安之孙女,名相声演员常宝霆之女常贵菊,也是女魔术演员中的翘楚。她于一九七七年进入天津市杂技团,从艺时间不长,由于勤学苦练,入门极快。近年来,她改进变牌、变球、变蜡烛等手彩技巧,增添了难度更大的新动作。

天津这个魔术发祥之地,不仅培养了一些专业魔术师,而且工人业余魔术演员也是人才辈出。技巧比较高超的如天津丝织一厂宋志强、天津化工机械厂陈绍源、天津起重机厂杨希文,以及曾担任过第一工人文化宫业余杂技团团长的王宣威等,其表演水平不下于专业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