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直隶新派崛起于天津

二、河北梆子直隶新派崛起于天津

天津位于河北境内,地处九河下梢,濒临渤海,是人烟稠密的水旱码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天津与北京间的铁路通车,再后北宁、津浦等铁路又陆续兴建,交通日益发达。这也就为各种戏曲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天津对河北梆子的形成与发展,较之其它地方剧种,有着更为明显的影响和作用。这不仅是由于地理上的关系,也不仅是许多河北梆子演员坐科农村而在天津唱红,或天津附近郊县亦曾开办一些培养河北梆子演员的科班,更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天津派演员为代表的“直隶新派”,又叫“卫梆子派”。

这个直隶新派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河北梆子的艺术风格,唱念做打,尤其是唱念的语音与原来的秦腔截然不同,完完全全河北化了,成为地地道道的河北梆子。可以说,直隶新派是河北梆子的奠基者,今天流行的河北梆子正宗是直隶新派。

欲阐述直隶新派在河北梆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还得从河北梆子脱胎于秦腔之后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三个较大艺术流派说起。即直隶派、山陕派、直隶新派。这三大艺术流派是河北梆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三大流派中的直隶派,是最早的一个艺术流派,代表了较原始的河北梆子演唱风格。它的唱念,基本以河北地方方言为主,但尚留有一些秦腔韵味,或曰余音。演唱讲究平稳、舒展、刚劲、朴实,不尚火炽。演员多来自京、津、保地区的各县农村。初期(清道光、咸丰年间)主要活动在农村,有哪些著名演员,则不见经传。至同治、光绪、宣统年间(1862—1911年),直隶派的部分演员及某些科班戏班相继进入京津两大城市后,许多演员名震氍毹,声势煊赫,见于记载者有:响九霄(旦,兼演小生,名田际云)、小茶壶(生,名吴永顺)、达子红(生,名刘长顺)、梁达子(生,名刘宗旺)、灵芝草(又称崔灵芝,旦,名崔得荣)、丁灵芝(旦,名丁剑云),以及玻璃翠(旦)、刘义增(丑)、王子实(丑)等。这些演员经常活动在北京。当时经常活动在天津的有:何达子(又称卫达子,生,名何景云)、驴肉红(丑,名任纪三)、狗肉红(丑,名张秃),以及小秃红(旦)、赵黑灯(净)等。久在沪、杭等地演出的有:万盏灯(旦)、月月红(生)、小桂凤(旦)、四盏灯(旦)、七盏灯(旦)、小十三旦(旦)、十七盏灯(旦)等。主要活动在农村的有:大吉高、盖九省、杠天红、一斗金、二斗银、黑棋子等。直隶派的兴旺时期,大抵是从光绪初至光绪末,即一八七五至一九〇八年。

山陕派,是河北梆子早期的另一较大流派。在梆簧争衡时期,山陕派和直隶派形成河北梆子的两大劲旅。山陕派的形成,是在直隶派进京后,直隶派的戏班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为了迎合当时在北京具有很大经济实力的山西客商的口味,特意邀请一些原唱山陕梆子(山西蒲州梆子、陕西同州梆子)的优秀演员参加河北梆子的班社演出。而这些来自山陕的演员,多系零散艺人,没有班底,参加河北梆子班社演出,就要改唱河北梆子。当时艺人管这种改唱过程叫“治牛”(或曰“直扭”),即经过几天改腔扭调,使之与直隶演员和乐队能够合拢后再开始对外演出。这些山陕艺人由于“半路出家”改唱河北梆子,自然与直隶艺人的唱念有许多不同。首先,语音上带有浓重的山陕味,唱腔中含有秦腔的曲调因素。有的山陕演员在念白上有意识地揉进直隶语音,事实上是山陕语音与直隶语音的混合体,当时人称这种念白为“臭板子”。有的则仍以蒲州语音为正宗,念“蒲白”。这些就是山陕派河北梆子的显著特征。山陕派的唱腔,具有苍劲、悲壮、哀怨、酸楚之感。表演艺术上,山陕派基本功都很过硬,崇尚做工和特技表演,如“翎子功”、“翅子功”、“发缕功”、“髯口功”、“跷功”、“椅子功”等,都很擅长。山陕派经常上演的剧目,大多是重于做工的戏,如《摘星楼》、《铁冠图》、《梵王宫》、《翠屏山》、《铁弓缘》、《辛安驿》等。山陕派的著名演员有:十三旦(旦,名侯俊山)、元元红(生,名郭宝臣)、十二红(生,名薛固久)、盖陕西(旦,名白建堂)、杨娃子(生,名杨宝珍)、五月仙(又名五月鲜,旦),天明亮(旦)等。由于山陕派这些演员多有卓越的做工,技艺精湛,胜过直隶派。不仅博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也获得了一些著名皮簧演员如谭鑫培等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因此,山陕演员在与直隶演员合作演出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山陕派。直隶派与山陕派交相辉映,使成长中的河北梆子(当时称这两派的梆子为“京梆子”)日趋繁荣昌盛,并在与皮簧争衡的对垒中,赢得了戏曲观众,扩大了梆子的影响。

直隶新派,是在直隶派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支河北梆子新的生力军。它是直隶派的延续和新发展,但却不是在北京形成,而是起源于河北农村,荟萃和崛起于天津。因此,又称直隶新派为卫派,是区别于京梆子的卫梆子。这一艺术流派初露锋芒于庚子年间(1900年),民国初年(1912年)前后盛行于京津。它以崭新的艺术魅力,风靡剧坛,迅猛地席卷了京梆子的演出阵地,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这一流派以普通话音为基础,讲求唱工,字正腔圆,既用本工嗓,也用背工音,演唱上一扫京梆子的山陕韵味,使从秦腔蜕变来的这一新梆子腔,地地道道的河北地方化了,从而受到京、津、冀广大观众的欢迎,迫使直隶老派纷纷效法新派的演唱特点,而山陕派则慢慢退避三舍,湮没不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