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脱颖而出

三、脱颖而出

韩俊卿在艺术道路上突飞猛进的时候,于一九二八年随着养父母来到了河北梆子名角荟萃的天津卫。首演于龙泉栈、大昆仑以后,韩俊卿之名不胫而走。当时,童伶容易招人喜爱,稍有出众的地方,就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就在这时候,韩俊卿的不幸遭遇却接踵而来。她的养父韩月恒有了外遇,独自出走,到别处另搭戏班。养母金宝玉被遗弃,心情不好,经常把怨气发泄到韩俊卿身上;同时,由于痛苦的折磨,金宝玉的身体也明显地虚弱起来。这样,韩俊卿不得不独力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全家生活唯有依靠她那微薄的“戏份子”,其窘困情景可想而知。

俗话说:“祸不单行”,韩俊卿偏偏又在这时生了天花。由于生活重担压在身上,使她没有调养的条件,仍须日夜两场奔波劳累地演唱,最后把声带唱坏了。张嘴一唱,只有中低音,高音沙哑。当时她正在霸县田玉林的戏园子唱戏,戏班的管事“瘸子李”见她的嗓音很难讨俏于观众,就把她给辞退了。韩俊卿要求支取“包银”,“瘸子李”告诉她钱已被韩月恒提走,戏没有唱够日子,还得往回退哩!韩俊卿去找韩月恒说理,养父不但不给钱,反而轻蔑地嘲弄她“天生的不该吃这碗唱戏的饭”。韩俊卿举目无亲,借贷无门,世道崎岖,出路在哪里?

就在韩俊卿陷入困境、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意外地遇上了为人豪爽,急公好义的河北梆子演员银达子。

银达子姓王名庆林,天津县南洼(今西郊大孙庄)人。十岁时随父亲来天津,在河东地道外从师学习裁缝手艺,出师后因无力购买缝纫机不能从业。后经在戏园当茶房的王振邦的介绍,入刘玉琦戏班拜达子红为师,开始了他演唱河北梆子的生涯。六年后出师,与季金亭合作,在京东各县以及锦州、安东一带演出,享有一定的声誉。韩俊卿被“瘸子李”辞退时,银达子正搭郝老成的戏班到霸县演出。他曾在天津看过韩俊卿的戏,喜爱这个年青人的聪颖,认为她是个有前途的人才。他听说韩俊卿被辞退,就跟班主商量,将韩俊卿接到了他们的戏班里。是年,银达子三十四岁,韩俊卿十三岁。从这时候开始,直到银达子六十四岁病故时止,他俩断断续续地合作了三十年。

韩俊卿来到这个戏班,先以花旦应工。她嗓音不担活,只能走平腔、低腔,尽量避免高腔、花腔。同行耻笑她是唱戏没“本钱”的“半拉子”演员,她对此也不加理会,坚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独特风格。她一连演出了《辛安驿》、《采花赶府》、《翠屏山》、《小放牛》等几出单边戏之后,观众的反映很强烈。因为她虽然嗓音不佳,演技却相当出色。这里举出她演出《采花赶府》为例,说明她在演技上的探索。《采花赶府》是《麟骨床》中的一折,故事大意是:张府的丫环牛文嫣,羡慕贵族生活,在花园里以夸花作暗喻,戏诱张员外,遭到了斥责,羞恼交加啜泣起来。她对此仍不死心,便扯破衣衫,抓乱头发,到老夫人面前谎说被张员外调戏,乞求老夫人收留她作妾。韩俊卿扮演的牛文嫣,情绪变化纷繁,喜怒哀乐颇多光彩。戏班里有句俗谚:“一哭一笑,胜过千腔百调。”意思是说,演员的一哭一笑,要比唱难得多,既要真实,又要有艺术夸张。《采花赶府》里的牛文嫣,有哭也有笑,都在一瞬之间,韩俊卿的表演,或哭或笑,或真或假,姿态表情都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当演到牛文嫣有了主意破涕为笑时,她泪眼生辉,微动嘴角,以手帕轻轻拭泪,再得意地笑出声来。这哭笑变化,内涵深刻,把一个俊俏、机灵却又轻狂的年青女子的心理,揭示得维妙维肖。牛文嫣采花时的举手投足,她也演得身手不凡。如耍手帕,四角旋转成平面,在手上转来转去,然后抛向空中成一圆形,轻轻飘落下来,用手接住。她以熟练的外部技巧,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得意,恰到好处。她摘花时运用“手彩”,一只手舞弄手帕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一只手向前猛的一反腕,一朵鲜花突然在手中出现,连续四次,红、粉、白、黄四种颜色,当场出彩。那速度之快,手法之巧,每次演出时都博得观众的满堂喝彩。

韩俊卿演出获得成功,戏班里的人也不再说闲话了。而且,不得不承认银达子有眼力,为戏班物色来一位有才能的演员。韩俊卿自己并不满足这屑屑不足道的成绩。她把扮演花旦只是作为探索新路的过渡,最终目的是要根据嗓音变坏后的实际条件,在声腔和唱法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她认为,作为唱功演员,嗓音条件固然重要,但却只是演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唯一方面。嗓音高低并不等于演唱技法的优劣,只有在自己的音域之内做到亢坠自如,才是有真功的演员,才是最理想的歌唱。她一面演出花旦戏以维持生活,一面坚持喊嗓练声,试验新的唱法。她的声腔不再以高亢取胜,而是在低回委婉方面下功夫,扬自己宽音、厚音、中低音之所长,避高音嘶裂之所短,不到不得已时,绝少使用花腔、高腔。经过反复实践,韩俊卿逐渐形成一种行腔多在中音区,本工(真声)与背工(假声)结合使用的演唱方法,其声腔旋律平易淳朴,感情深沉真挚,既长于叙事,又适宜抒情,许多唱段经她唱来,浑厚饱满,声韵苍凉,颇有味道。在技巧方面,她严格控制气息,留有余量,音断而气不绝,对于声音的“虚实、收放、轻重、疾缓”八字掌握准确,做到了“字真、收清、送足、达远。”同时,她还虚心向前辈艺人请教四声音韵,学习以字行腔、以腔达意的奥妙所在,使声腔、字音、情绪三者融为一体。在不断的实践、改进过程中,她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也得到了同行们的首肯。这是韩派演唱艺术的萌芽阶段。

韩俊卿在艺术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得到银达子无私的支持和援助。银达子对传统技艺从不保守,他一向主张戏曲艺术不能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只有不断的更新、发展,才有生命力。他认为,每个演员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演法、唱腔,彼此条件不同,不能强求一致;如果不顾个人条件而硬性模仿前辈名家,既难于藏拙,又不利于戏曲艺术的发展。银达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河北梆子唱腔高腔多,调门也高,演员在台上往往只顾保调门而拼命喊唱,而忽视声音的优美和吐字的真切,这是导致河北梆子剧种衰落的原因之一。他始终主张改革声腔,降低调门,但在那个时候,他的见解很难变成现实。梆子艺人大多没有文化,思想狭窄,又很保守,难于接受新事物。谁想在艺术方面稍有改革,首先要克服艺人内部的阻力,往往是在受到观众的欢迎后,方被同行所认可。银达子发现韩俊卿有志于戏曲艺术的改革,非常高兴,在艺术上全力扶持奖掖。韩俊卿演《走雪山》,他屈尊俯就陪她伴演曹福,韩演《回荆州》,他心甘情愿配演刘备。正由于有这样一位前贤提携,韩俊卿的才华方得以展现,很快地成长起来。

韩俊卿红起来了,但她对艺术的追求,却更加孜孜不已。在繁忙的演出当中,她从不间断练声、练形、练功。练习跑圆场时,她在脚腕子绑上沙袋,每隔几天增加一些重量,开始时汗流不已,后来跑上半小时,面不更色,若无其事;在台上演出,她跑圆场更是四平八稳,身轻如燕。

韩俊卿经过这样年无休日、月无歇时的刻意苦练,没几年功夫,就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功精艺纯的剧坛新秀。当年在山东的一些农村,每逢旱年无雨时,人们抬上猪、羊、食品到龙王庙乞求龙王降雨,往往以秋后请韩俊卿为龙王唱大戏作为许愿内容。她在大众中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