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的形成及斗店的发展变化

(三)粮食市场的形成及斗店的发展变化

(1)河坝粮食市场和面粉市场

二十世纪初期,经常为大米庄载运粮食到津的轮船公司主要有英商的怡和、太古,日本的大阪及我国的招商局,厥后又有国人组织的政记、直东、北方等轮船公司。这些洋行和公司均在法、英、德国租界沿海河西侧一带设有码头和仓库,统称河坝。每天早晨,大米庄(售方)、粮食零售商、饮食业等(买方)和经纪人群集河坝,过秤成交,日久天长遂形成所谓河坝粮食市场,进行各种粮食交易。各类大米庄往往因各段河坝间距太远,一人难以应付而同时派出二、三人,分头销售。

一九一四年以后面粉成为粮食交易的大宗,上海运津面粉逐渐增多,米业公会遂在英租界招商局北栈院内开辟了面粉市场;一九二〇年以后又迁至解放桥下金城银行仓库,米业公会亦同时迁入。这个面粉市场规模很大,每家大米庄均有固定的办公桌,陈列出售的面粉样品。米业公会人员逐日统计成交数字,并写在黑板上公布于众。那时的面粉交易异常活跃,每天成交额少则两、三万袋多则四、五万袋,据历年不完全统计,面粉市场的库存量常保持在一百万袋上下。

(2)西集、北集斗店的发展变化

大米庄的迅速兴起,内地商贩运粮来津者亦日增多,相应地促进了斗店业务的极大发展。津浦铁路通车后,北运的粮食大都卸在西站,然后用骡马大车或地排子车运到附近的西集、北集斗店;内河方面由于大米庄采购范围日趋开拓,粮食来源大为扩充,斗店业务的发展呈现出水陆并进、突飞猛进之势。迨国有铁路实行联运之后,京奉、京绥两线所运东北、西北的杂粮均可抵津卸货盘入店内,斗店存粮越来越多,成为经营杂粮的主要集散点。在正常年代,西集、北集的斗店,每年杂粮的库存量约达二十万石(合三千万斤左右),这就迫使主要在河坝市场进行交易的大米庄,也不得不继续出入斗店之门。

粮食批发业向资本主义商业的过渡,也必然冲击到处于封建商业体制下的斗店,当时的一个突出反映就是斗店纷纷易主。如西集开设最早的怡和公斗店,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即改归英商新泰兴洋行买办宁星甫接办,成为买办资本的企业,店名亦随之改为怡和斗店;一九二〇年后,又转为江苏督军李纯的胞弟李馨经营,改名怡和馨记斗店,成为军阀资本企业。北集开设最早的同顺永斗店,一九二〇年前后改归吉林省官银号经理刘壬三接办。其它如西集的庆长顺斗店、北集的万春斗店,也都在一九二〇年左右改由大米庄资本家集资开办的股份有限公司接手经营,成为民族资本企业。

(3)天津粮食花纱布匹皮毛证券交易所

一九二一年,受上海证券交易所投机风潮盛行的影响,天津市成立了“天津粮食花纱布匹皮毛证券交易所”。该所地址在今大胡同南口,理事长曹钧(曹锟的五弟),副理事长边守靖(顺直省议会议长),实际业务由王捷三负责。交易所于一九二二年正式营业,四、五月间即告停止拍板成交,原因是所内资金被直隶省省长曹锐提走八十万,成交的业务不能交割清算。交易所停业因而受牵累的商民达数百家之多。交易所虽有粮食业务,因无现货交易,大米庄基本未参加经营,未受牵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