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新派涌现出的著名演员

三、直隶新派涌现出的著名演员

直隶新派不但涌现出了一些赫赫有名的男演员,而且破天荒的出现了一些名声大震的女演员。其中最著名的男女演员有:

小元元红(魏联升),河北省安次县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二二年。十二岁入永盛和科班(设在永清县)学梆子须生,是辛亥革命以来著名的河北梆子须生演员,也是直隶新派的代表人物。直隶新派音乐风格的形成,同他在唱腔艺术上的突出贡献分不开。他十八岁出科后,即来天津,首次露演于鼓楼北金声园。当时著名梆子须生小茶壶、何达子正称雄津门。魏在继承直隶老派传统唱腔的同时,注意博采同代艺人优长,特别是吸收了何达子(名何景云,又称卫达子)低回婉转的行腔特点,根据河北地方语言音调,结合个人特有条件,创造性地发展了河北梆子唱腔。他的唱腔优美、圆润、流畅、华丽,既高亢激越,又婉转低回,真假嗓结合巧妙,行腔运用,潇洒自如,堪谓变化多端,韵味无穷。魏联升把老路梆子的唱腔加以修改,另创新腔,单独树立一派。

魏联升的扮像俊美,以唱见长,善于恰如其分地刻画人物。他会戏很多,尤对《战北原》的诸葛亮、《蝴蝶杯》的田云山、《南北合》的杨八郎等人物,塑造得极为出色。他在《南北合》哭城、望城时的发缕功,也颇为观众赞赏。

正当魏联升在艺术上有了较深造诣,红遍华北、东北之时,于一九二二年八月,因奸情被人暗杀于哈尔滨,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金钢钻(王莹仙),女,北京市人。生于一九〇〇年,死于一九四八年。十二岁时拜河北梆子女演员青菊花为师,学青衣。十三岁即登台演出。她虽身材矮小,然而嗓音洪亮,中气充足。由于她嗓音条件好(当时被人们誉为“金嗓钢喉”),所以她的唱腔多在高音部位盘旋,听来声声震耳,字字响亮,高亢清脆,挺拔有力;有时也能根据剧中人物感情需要,娴熟地运用低腔。例如,她在《桑园会》中所唱白氏(按:京剧为罗敷)盼夫回家一段就极有特色。对其中“观只见,南来北往,骑骡压马,推车担担,过路官员,一个一个,统回家转,看不见,奴的丈夫回家园”这一长句的唱腔处理,前半部采用了高音垛句,铿锵苍劲,犹如斩钉截铁般地脆快,及至唱到“一个一个,统回家转”时转入迂回委婉、持续不断的低腔,待最后“园”字一出,似奔腾江水,一泻而下,把白氏渴盼丈夫回家的焦急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钢钻十三岁便登台演出,开始在北京广德楼、三庆戏院等处,旋在中和园与已享盛名的小香水合作演出。在此过程中,虚心学习小香水的优长,受益很大。凡小香水所演之戏,皆能心领神会。未几,即与小香水齐名。金钢钻也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勇于革新的演员。她在旦角唱腔上的创造,和小元元红在须生唱腔上的创造一样,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河北梆子旦角唱腔,较老派梆子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旦角唱腔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梆子唱腔的变革,是河北梆子唱腔发展的新的里程碑。而金钢钻的唱腔特色,集中反映了河北梆子女演员们不断革新、创造新唱腔的艺术成就。

金钢钻的演出活动,主要在京、津两地。从一九二九年之后,便基本上在天津演出,没再赴京。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汾河湾》、《大登殿》、《桑园会》、《教子》、《大拾万金》、《铡美案》、《哭长城》、《丁香割肉》、《玉堂春》、《烟鬼叹》等。

金钢钻这样一位驰名遐迩的一代名伶,在解放前夕,河北梆子剧种衰落之后,和其它河北梆子艺人一样,陷入贫病交加的困难境地。一九四八年春天,她为生计所迫,带病上台演出《春秋配》,终因身体不支,猝然倒在天津中华园(按:今日新华书店礼堂)戏台上。因无款交医药费,医院拒绝接纳抢救,于四月十日惨然去世。死后无钱丧葬,多亏与她同台演出的著名须生银达子(名王庆林),身穿孝袍,跪在戏台上向观众祈求葬费,才勉强料理了金钢钻的丧事。

小香水(女,名赵佩云),天津宝坻县人。生于一八九四年,死于一九三八年。本名李佩云,幼年丧父,母薄氏改嫁赵永才,遂改名赵佩云。初学梆子花旦,因长相端庄,后从继父赵永才改学梆子须生、青衣。赵永才与魏联升都是永盛和科班的童倌,二人相交甚笃,佩云在演唱上多得魏联升的指点,是直隶新派的主要成员。她戏路宽,其中老生戏较之青衣戏更为出色。她吸取了何景云、魏联升之所长,结合自己特点,加以融汇贯通,自成一家。经常演出于天津、北京、营口、沈阳、哈尔滨以及上海等城市。然而,这样一位驰名南北的著名演员,竟在一九三八年日军侵华期间,贫病交加,饿死于天津迤东军粮城车站。

刘喜奎,女,一八九四年生于河北省南皮县。父是天津东局子兵工厂技师,曾随丁汝昌参加甲午海战,丁牺牲后,刘父逃往旅顺。日俄战争起,其父携眷返津途经营口时病故,母女生活无依。一九〇〇年,刘喜奎七岁时在营口拜耿大方为师,学京戏。一九〇五年,十二岁时,在海参崴(今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拜河北梆子著名演员五月仙、小金钟、毛毛旦为师,改学河北梆子青衣、花旦、闺门旦。

她经常演出于天津、上海、济南、青岛、北京等城市,是河北梆子女演员中声望最高的一个,也是直隶新派最有影响的坤伶代表人物。她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少华山》、《打鱼藏舟》、《采花赶府》以及时装戏《新茶花女》、《宋金郎》、《宦海潮》、《电术奇谈》、《黑籍冤魂》等。她也擅长京戏,在梆簧“两下锅”时,她既唱梆子,又唱京戏。刘喜奎形体相貌十分俊美,歌喉甜润清脆。解放前的《半月戏剧》第二卷四期曾载文称:“民国三、四年间,女伶刘喜奎,以梆子花旦献艺氍毹,声势煊赫,座价之昂,压倒老谭(按:指谭鑫培)。时老谭座价最高大洋伍角,刘喜奎夜戏竟售一元。当时老谭以喜娘锋芒过盛,竟久久不愿出台,且语至好谓:坤角不敌刘喜奎,男角不敌梅兰芳。”又传云:著名京剧演员孙菊仙在京时,每夜必过聆喜奎妙音,尝曰:“刘喜奎在女伶中,十年内决无人敢与之抗衡。”可见刘喜奎当时的名声何等之高了。

刘喜奎不仅技艺卓绝,且具有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一九一一年在济南为军阀张勋演出堂会时,被张拘留,拟逼她做妾,她誓死不从,逃往青岛。翌年,摆脱软禁,潜往北京。在北京与小香水、金钢钻等同台演出于中和园。一日,家中人全被当时的陆军次长陆锦捉去做人质,以此要挟刘喜奎为陆做妾,刘喜奎依旧断然拒绝。此后,陆锦又拟将刘喜奎骗往日本,并给刘送来出国护照,刘称病拒绝,并佯传病死,隐居数月,始摆脱陆锦之纠缠。当时刘喜奎的导演杨韻谱曾谓:“以人格高尚而著称者,首推刘喜奎。其唱戏正红时,拜倒石榴裙下者,伟人、政客、名士、才子,有如过江之鲫,然刘喜奎心如古井,波澜不起,守身如玉,全始全终”。做到这一点,对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女演员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时,她大部分演出活动在天津,多演于下天仙(今人民剧场)或东天仙戏院(今民主剧场),先后和余叔岩、魏联升、汪笑侬、盖叫天、侯俊山等名伶同台演出。在此期间,河北梆子山陕派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梆子演员十三旦向刘喜奎传授了拿手杰作《花田错》。至一九二一年,刘喜奎二十七岁时,与普通职员崔承炽结婚,从此脱离舞台生活。两年后,崔病死。刘喜奎独身寡居至全国解放。

此外,直隶新派的著名演员还有:小达子(名李桂春,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之父)、金玉兰、金月梅、张小仙、王克琴、秦凤云、孙桂秋、李桂云、韩俊卿、刘香玉、贾桂兰、筱翠云、银达子、王金城等。

从直隶新派的著名演员中,可以看出,女演员占大多数。在直隶新派兴起之前,未发现有关河北梆子剧种是否已有坤伶的记载。直隶新派的形成,著名坤伶的涌现,标志着河北梆子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新阶段。特别是声腔方面,发生了飞跃的变化,再次刷新了河北梆子的艺术面貌,使之更富有河北的地方特色,更顺应京、津、冀广大人民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