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新闻生产社会学视角下的案例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问题意识之间的逻辑
二、田野观察的主位和客位意识
三、媒体案例研究的主要经验
四、结语和讨论
前言
第一章 场域理论:新闻生产研究的范式
第一节 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核心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新闻生产:三种主要的研究取向
第三节 文献综述: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
第四节 研究范式: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第五节 场域理论的运用意义及分析方法
第二章 发展历程:主流化及场域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作为线索的自主性
第二节 转向主流的发展历程
一、1995—1997年起步:周报“试水”
二、1997—1999年发展:选择“另类”
三、2000—2005年转型:实践“主流”
四、2006—2008年扩张:打造“报系”
第三节 主流的话语建构与转型动因
一、主流的话语建构
二、主流化转型的动因
第四节 发展历程与社会控制的互动
一、经济控制:放宽与收紧
二、政治控制:靠近与疏离
三、专业控制:模糊与清晰
第五节 场域的历史建构及结构特征
一、南都新闻场域的结构化特征
二、南都新闻场域中的资本转换
三、南都新闻场域的实践惯习
第三章 常规生产:理念、机制及编辑部场域
第一节 新闻理念与编辑流程
一、被机制化的新闻理念
二、被固定化的编辑流程
三、被类型化的采访机制
第二节 常规生产的原则及策略
一、核心理念:事实原则
二、新闻立场:独立判断
三、内容结构:“软硬”搭配
四、竞争策略:专题策划
第三节 常规生产与社会控制的互动
一、政治控制与积极互动
二、市场控制与妥协底线
三、调配控制与操作控制
四、专业控制与条线改革
第四节 编辑部场域特征及生产惯习
一、偶然性和特定性
二、寻常性和非寻常性
三、内部性和外部性
四、稳定性和变动性
第四章 时评:公众言说与精英启蒙的交响
第一节 时评发展轨迹及变化动因
一、时评发展轨迹
二、动因分析
第二节 编辑形态及生产机制
一、版面形态
二、栏目定位
三、时评选题
四、时评作者
五、生产流程
第三节 时评生产中的社会控制
一、政治控制与话语转换
二、市场控制与领导把关
三、组织控制中的自我审查
第四节 南都时评的多重意义
一、组织层次:主流品质及报纸性格塑造
二、行业层次:对同类报纸的借鉴和支援
三、社会层次:公众与精英的公共表达
第五节 时评场域与知识场域的互动
第五章 深度报道:抵达真相的路径
第一节 南都深度报道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生产理念、机制及报道特点
一、操作理念
二、采编流程
三、薪酬制度
四、题材选择
五、报道特点
第三节 个案分析:“孙志刚事件”报道
一、采编过程
二、后续进展
三、动因分析
第四节 深度报道与社会控制的互动
一、策略突围:政治控制的协商机制
二、定位困惑:市场控制的间接影响
三、专业认同:组织控制的主导力量
四、默契协同:行业控制的支援功能
第五节 深度报道的多重意义
一、业务标杆:激励内部新闻从业者
二、新闻品质:体现报纸主流化转型
三、同行借鉴:操作策略及精神鼓励
四、真相揭示:积极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结语:专业生产与公共传播
一、南都场域的特殊性
二、南都式生产:负责任的公共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