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类型化的采访机制
区域新闻部记者在南都报社7楼办公,办公格局与5楼基本相似,其中,广州新闻社会组是最忙碌的团队之一,主要报道突发事件,采写社会新闻。哈维·莫洛克和玛丽特·莱斯特(Harvey Molotch&Marilyn Lester,1974,转引自迈克尔·舒得森,2006:172)针对新闻故事的类型,把新闻的“发生”分成被筹划的(planned)和未被筹划的(unplanned)两类。社会组的工作主要属于典型的未被筹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缺乏常规机制。
我们以社会组为例,大致了解一下记者的采访机制。社会组共有专职记者8—9人,均为男记者,专配采访车5辆,新闻版面很充裕,其采写的报道是本地报纸内容竞争的重点。社会组记者除外出采访外,需要安排值班,分两个班次:上午8点到晚上8点,晚上8点到次日上午8点。值班时,必须随时在编辑部等待任务,一有任务必须立即奔赴事发现场。
新闻线索主要来自报社9楼的报料小组,8个人轮流值班,晚上2人,日均接到报料线索300—400条。其中,报料人使用热线87388888最多,电子邮箱(nfds_xwbl@sina.com)和短信用得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报料亦称“爆料”,这个说法先从广州报业开始流行才逐渐推广至全国,可见这个城市的读者向报社提供线索的热情之高。分管采访的部主任在办公室电脑上可以随时查到读者提供的最新新闻线索,然后找出有价值的,及时分派给正在值班待命的记者。记者接到任务后,便立刻奔向广州的大街小巷。
一般,一名社会组记者每天出去跑2—3次热线,少则发稿1—2篇,多则4—5篇。社会新闻写作的任务主要是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实要素。篇幅一般限制在1 000字以内,以500—800字最为常规。一名记者向笔者介绍说,由于工作压力大,该组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无法承受工作强度和压力就会马上遭到淘汰。“原来的工作强度很大,周一和周五休息,休息前一天晚上值夜班,要跑1—2档报料,第二天还得赶回报社写稿子,这样几乎没有一天休息的,感觉比较累。2005年6月开始,时政新闻记者也开始到热线轮班,这样,社会组记者每月可以有两个周末休息。”[4]社会新闻的写作对稿件的文字要求不太高,结构一般比较固定,记者采访中注重挖掘事实、捕捉细节和描绘现场,编辑会花不少功夫对标题进行处理,拟标题的标准以能否抓住眼球为主。例如,记者戎明迈2005年7月14日发给编辑的突发新闻,原标题为“疑不堪重负 变电房爆炸”,编辑改为“变电房爆炸 气浪冲得报纸漫天飞”。“本来以为这篇稿子只能发在版面的边栏,没想到做成了版面二条。”[5]考虑到社会组记者工作比较辛苦,又没有任何采访“车马费”,部主任考评时会有所倾斜:“如果一条时政新闻稿开100元/条的话,突发的社会新闻会给150元/条。”[6]
根据区域新闻部常规评报制度的要求,每天下午3—4点,“广州新闻”的全体编辑、记者(包括社会组记者在内)要通过内部QQ讨论当天本报和同城其他报纸的新闻处理方式。截至2005年8月,这项评报制度已经实施两年多。评报由编辑轮值主持,编辑、记者会重点比较一些同题材的事件中不同报纸报道技巧的优劣,一旦出现漏稿现象,记者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受到领导批评或者相应惩罚。网上评报会(下午3点)之前,记者们需要上网向编辑报当天的新闻选题。责任编辑将选题汇总后,下午5点与部主任一起开报题会,讨论确定各版的头条稿件。记者采写的稿件应在晚上7点半前发至电脑稿库中,编辑根据报题会的结果从中选稿、上版、编版,也会根据稿件质量做权衡和调整。实际上,绝大多数稿件在晚上7点半前都已陆续进库,编辑可以提早开始改稿、做版,A2叠各版一般都在晚上10—11点出大样。如有重大的突发报道或特殊情况,可延至晚上12点左右出大样。
以上列举的主要是区域新闻部社会组的采访机制。实际上,区域新闻部常规的新闻生产具有和其他报社、电视台相似的生产方式和报道策略。例如,根据发生新闻的地理边界来划分任务。依据塔奇曼(2008:48—52)的研究,新闻媒体首先会“地理边界化”,即把世界划成不同的地理边界责任区;其次,“组织专门化”,即在那些能够提供新闻且信息集中的组织中设立采访区和记者站;再次,“部门分工化”,各个分工部门的编辑绕开边界责任区划分的编辑区域分割,直接对管理编辑或执行编辑负责,按此分工的地方部门一般包括财经、体育等,部分编辑室独立于区域编辑室。这种空间与新闻建构之间的关系在南都编辑部场域中也有直接体现,例如,在区域新闻部“新闻报题”系统中,又分广州(时政、社会)、深圳(时政、社会)、广东(时政、社会)、深度和国际5类,这是典型的“地理边界化”。而与区域新闻部相对,其他部门(如经济部、文化娱乐部等)又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即“部门分工化”。
此外,与社会组主要跑突发新闻不同,其他小组的采访、编辑节奏相对比较从容和固定。由此,一份报纸的新闻编辑部需要根据不同的新闻类型来归类,减少事件的变异性,合理地分配资源和运用技术。“控制新闻工作流程涉及的不只是时间计划问题,它还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和通过预测来控制工作的问题。”(塔奇曼,2008:69)突发性事件因为无法预测,就需要快速加工。社会组建立的日间和晚间值班制度、热线报料和选稿机制、采访车的资源调配等,充分体现出与其他非突发性新闻不同的时间节奏。这种时间节奏充分决定着新闻的类型化。塔奇曼(2008:73)认为,这种类型化的好处是,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具有个性特质的事件转化成可以进行常规性加工和发布的原料……类型化的过程就是对新闻原料进行梳理,以减少其存在于过于饱和性中的多变性(个体特性)”。南都区域新闻部社会组对报料新闻的处理机制就充分见证了这种类型化的好处——将非常规的新闻事实纳入常规化生产机制中来,“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个解读日常生活片段的认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