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题材选择

四、题材选择

如前文所述,南都深度虽然有比较明确的操作理念和选题标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报道题材仍在不断变化,既要顺应报社自身的市场需求,也要根据舆论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就报社的竞争需要看,南都深度必须更多地关注本地题材,满足本地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就舆论环境的变化压力看,伴随2005年国家有关舆论监督的新政策出台,异地舆论监督的空间变得非常小。为此,深度小组不得不调整题材的区域分布。

过去,南都深度主要以调查性报道为主,多为负面、揭黑的监督型题材。2005年8月,根据报社要求和政策压力,新任编辑主管陆晖计划采取一些措施[12]:第一,在调查性报道受限的情况下,增加特写性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例如聚焦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或一项重大市政工程等。第二,强化异地报道题材的普遍兴趣。读者的阅读兴趣既有接近性也有普遍性,“我们的深度报道需要本地化,那些不太尖锐但很有价值的本地题材值得报道,这样更容易吸引和满足本地读者。如果做异地题材,必须更注重其中是否有能够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价值要素”。第三,改变过去不太注重时效的传统,加强突发性的事件的时效性。观察和思考类报道可适当放宽时效,但必须拿到新材料、新观点和新事实,把报道做足、做够。

我们以2005年8—10月的深度作品为例,来简要分析下这些措施导致的题材变化(见表5-3)。从报道时效看,较强和较弱的各占一半左右;从题材的地域分布看,异地题材占1/2以上,全国和全球题材各有3个、1个,本地题材明显增多,占总比例的1/4,内容涉及广东油荒、社区物业管理和治安状况等,性质相对偏“软”;从题材的类型看,传统的社会、时政类仍超过半数,但较之以往,题材更加丰富和多元,视野也更加开阔,既关注超级女声、纪念抗战报道、全球祭孔等娱乐和文化现象,又报道米老鼠中国造、远洋渔业、新疆棉花产业等经济题材。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舆论监督政策的收紧,这三个月中基本没有异地监督类的报道。

表5-3 南都深度版稿件目录(2005年8—10月)

续表

尽管如何加强本地贴近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南都深度的编辑、记者,毫无疑问的是,真正影响深度报道题材选择的关键因素始终是政治控制。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南都2005年减少异地监督、增加本地报道的调整只是暂时的,随着舆论环境的逐步放宽,深度报道又逐渐将题材选择的重点回归到异地舆论监督上。以2006—2007年南都“深度调查报道奖”的获奖作品看,几乎都是异地报道:2006年的金奖作品是龙志采写的《重庆彭水诗案》,银奖是喻尘、王吉陆、卢斌采写的《“上海器官移植人体试验疑云”系列调查》;2007年的金奖是袁小兵、谭人玮采写的有关重庆钉子户的调查报道。2008年“深度调查报道奖”的提名作品也几乎是异地题材(见表5-4)。若要对原因略加分析,则简单而明显:从全国角度看,中央的异地监督政策有所放宽,南都报道外地负面题材的机会比过去大大增加;从区域角度看,监督本地远比监督异地难得多。笔者将中国语境中的舆论监督模式概括为两种(张志安,2008:23):以CCTV《焦点访谈》为代表行政监督,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异地监督。南都深度的模式属于后者。

表5-4 2008年南都“深度调查报道奖”提名作品

南都提出口号要做“中国最好的报纸”,而这些放眼全国视野、维护公共利益的深度报道作品恰是口号的最佳注脚。一份有责任感的报纸应该承担让本地读者完整了解外部世界的责任。一般来说,像南都这样的区域性报纸,以本地新闻为主是毋庸置疑的,但深度报道应该发挥特殊的使命:向读者展现真实的中国,而绝非只是真实的广州或广东。因此,有必要鼓励深度小组通过报道中国来加强其全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