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

[1]艾晓明、许燕.媒体是公民社会透明度的一个标尺[EB/OL].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2536,2004-12-31.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3]陈峰.我是这样采写《孙志刚之死》的[J].南方新闻研究,2003(9).

[4]陈怀林、黄煜.论中国大陆报业的商业化与非均衡发展[C].陈韬文、朱立、潘忠党.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香港:卢峰学会,1997:251—265.

[5]陈怀林、陈韬文.鸟笼里的中国新闻自由[C].何舟、陈怀林主编.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50—63.

[6]陈君聪.建立效益型报纸发行模式[J].当代传播,2002(1):66—69.

[7]陈力丹.深度报道的深度与存在的问题[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zjlt_lw_view.jsp?id=4493&peple=4517,2005-12-2.

[8]陈韬文、黄煜、马杰伟、萧小穗、冯应谦.传媒的公共性是传媒研究的核心议题[J].传播与社会,2009(8).

[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9.

[10]陈阳.我国新闻生产的影响机制之研究——以妇女新闻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71—77.

[11]陈云良.政府干预市场方法之批判[J].新东方,2002(4):19—23.

[12]陈志华.《孙志刚之死》的报道技巧及“孙志刚事件”的意义[J].南方新闻研究,2003(9).

[13]程益中.过去是不存在的,只有未来——《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程益中答问录[R].广州:南方都市报社,2002.详见《〈南方都市报〉员工手册》.

[14]程益中.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怎么办?——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培训班上的演讲[R].广州:南方都市报社,2003.

[15]程益中.我们到底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程益中在新京报成立大会上的演讲[EB/OL].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5/22070/2187213.html,2003-11-13.

[16]大公网.新京报高层人士要求照常出报[EB/OL].http://www.takungpao.com/news/05/12/31/ZM-505176.htm,2005-12-31.

[17]戴自更.从新京报看都市报和机关报融合趋势[EB/OL].http://www.jhcm.com/article/image/article/299.html,2003-12-30.

[18]丁玲华.培养一代言论读者——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EB/OL].http://www.chinatv-net.com/tv/cmw/info.jsp?id=0000023233&send=1&boardid=130&ctype=6,200416.

[19]东方源.报业风云——南方都市报经营实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1,221.

[20]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8—82.

[21]杜骏飞、胡翼青.新闻深度:对深度报道的重新诠释[EB/OL].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node27331/node30268/userobject15ai1827366.html,2003910.

[22]冯超.《南都周刊》正式创刊[EB/OL].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80695,200631.

[23]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39.

[24]龚立堂.主流媒体·主流新闻·主流受众——论都市类报纸的转轨变型[J].新闻爱好者,2003(6):11—12.

[25]郭小平、杨晓刚.新老传播媒体互动传播中的引导艺术——解读《南方都市报》“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大型系列报道[J].报刊之友,2003(3).

[26]何雪峰.公众论坛:公民的“思想周会”[J].青年记者,2006(6月上):9—11.

[27]何舟.从喉舌到党营舆论公司:中共党报的演化[C].何舟、陈怀林主编.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66—107.

[28]何舟、陈怀林.中国传媒新论[M].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29]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1983年—2001年)[D].上海:复旦大学,2004.

[30]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2—9.

[31]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4,87.

[3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7—208.

[33]黄旦.导读:新闻与社会现实[C].[美]盖伊·塔克曼.做新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9.

[34]黄光玉.新闻产制专题研究课程大纲[R].台北: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2001.

[35]黄匡宇.铁肩道义写真情[N].南方都市报,2000-12-10.

[36]黄匡宇.关注民生“揭开医托黑幕”及“深圳豆腐黑幕”报道点评[N].南方都市报,2001716.

[37]蒯威.深度报道见证历史的进程[N].南方都市报,200382.

[38]姜英爽.写对话的一点心得(一)[EB/OL].http://www.yingshuang.com/prog/ShowDetail.asp?id=124,2003-11-14.

[39]孔曦.惊闻“缺页事件”[EB/OL].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4472/node4506/node6691/node6694/userobject1ai638862.html,2004-11-9.

[40]李大同.冰点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8—372.

[41]李海华.时评,一个报纸走向成熟的标志[C].南方都市报.八年.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206.

[42]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14,21—22,49,53—55.

[43]李金铨、黄煜.中国传媒研究、学术风格及其它[J].媒介研究,2004(3):31—45.

[44]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61.

[46]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1,129,132,133—135.

[47]李明.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及其困境[J].青年记者,2006(2).

[48]李鹏、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2002(6):66—69.

[49]李鹏、陈翔.从“市民生活报”到“新市民生活报”——华西都市报市场定位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记者,2004(9):24—26.

[50]李书藏.《南方都市报》孙志刚案首次报道中的理性和自律成份分析[J].现代传播,2004(3):133—134.

[51]李思坤.“对话”开创全新文体[N].南方都市报,2002310.

[52]李文凯.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理念与操作[EB/OL].http://club.news.sohu.com/read_art_sub.php?b=meitigc&a=464&allchildnum=2,2004-11-30.

[53]李艳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J].决策&信息,2008(6):137—178.

[54]刘畅.忽视平衡意味忽视社会责任——阿星事件一些媒体报道反思[N].中国青年报,2005718.

[55]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5.

[56]刘建明.解读主流媒体[J].新闻与写作,2004(4):3—5.

[57]刘擎.当代中国知识场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C].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251—279.

[58]梁小民.固话月租费为何难以取消[N].南方都市报,200533.

[59]龙应台.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N].中国青年报,2005525.

[60]陆晔、俞卫东.传媒人的职业理想——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二[J].新闻记者,2003(2).

[61]陆晔、俞卫东.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三[J].新闻记者,2003(3):64—67.

[62]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J].二十一世纪,2003(6)

[63]陆晔.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形态研究[C].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6—107.

[64]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71):17—59.

[65]罗建华.“后都市报时代”:向主流媒体演进[J].南方新闻研究,2004(4).

[66]罗文辉.新闻记者选择消息来源的偏向[J].新闻学研究,1995:1—13.

[67]罗世宏.共和的新闻想象:评介甘斯的《民主与新闻》[J].新闻学研究,2005(82)

[68]南方都市报.八年[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69]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与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9.

[70]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62—99.

[71]潘忠党.“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J].国际新闻界,1997(3):34—46.

[72]潘忠党.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0):12—14.

[73]潘忠党、王永亮.潘忠党:学为问,学而知不足[EB/OL].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5/22072/2330295.html,2004210.

[74]潘忠党.解读凯利·新闻教育·新闻与传播之别[C].张国良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3—124.

[75]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2008(6):1—16.

[76]芮必峰.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试论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权力[D].上海:复旦大学,2009.

[77]邵建.“公民写作”塑造现代公民[N].南方都市报,20053 5(3).

[78]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309—338.

[79]苏钥机.完全市场导向新闻学:《苹果日报》个案研究[C].陈韬文、朱立、潘忠党主编.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香港:卢峰学会,1997:215—233.

[80]孙玮.论都市报的公共性——以上海的都市报为例[J].新闻大学,2001(4):15—20.

[81]孙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都市报的产生及其实质[J].新闻大学,2003(4):7—13.

[82]孙玮.日常生活的政治——中国大陆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R].昆明:200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2004.

[83]孙玮.批判、整合或是操纵——论都市报的公共性[R].广西:2005年中国传播学论坛,2005.

[84]孙玮.人类将会娱乐至死吗?——波兹曼《娱乐至死》引读[J].新闻记者,2005(10):64—67.

[85]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6]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C].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4.

[87]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8]孙志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3.

[89]童兵.试论中国都市报的第二次创业[J].新闻记者,2005(4).

[90]童静蓉.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话语[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6(1):91—119.

[91]涂光晋.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J].中国记者,2004(12).

[92]吴飞.传播学研究的自主性反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8.

[93]吴冠军.当代中国思想状况的话语分析——以“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诸种符号斗争为例[C].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280—324.

[94]吴靖、云国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审查:社会控制的内化[J].中国传媒报告,2005(3).

[95]吴麟.学人论政风范存——《大公报》“星期论文”编辑经验探析[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_view.jsp?id=2082,2005-10-17.

[96]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

[97]谢晓.南方报,我的青春我的家[C].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之光——南方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241—244.

[98]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课题组.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一: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J].中国记者,2004(1):10—11.

[99]新京报.发刊词——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N].新京报,2003-11-11(1).

[100]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101]徐南铁.多元汇通、气象开阔:岭南文化的兼容特征和现代性审视[EB/OL].http://www.yuehaifeng.com.cn/Chief/xnt-20a.htm,2004717.

[102]杨斌.在南方都市报创日报8周年内部庆典晚会上的讲话[R].广州:南方都市报创日报8周年内部庆典晚会,2004.

[103]殷晓蓉.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经验主义和批判学派的视域及其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43.

[104]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J].新闻战线,2003(6):24—27.

[105]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6]喻国明.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zjlt_lw_view.jsp?id=4081,2005-12-20.

[107]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6,333.

[108]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1.

[109]张丹萍.重点版的任务在于及时出击[N].南方都市报,200382.

[110]张志安.传媒与公共领域——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EB/OL].http://www.gongfa.com/gonggonglingyuchuanmei.htm,2002530.

[111]张志安.中美深度报道的差异[J].青年记者,2005(8):55—56.

[112]张志安、瞿旭晟.公共表达的实践——《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分析[R].广西:2005年中国传播学论坛,2005.

[113]张志安、瞿旭晟.试论都市报的主流化——兼评《南方都市报》的转型[R].上海:200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2005.

[114]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15]张志安.30年深度报道轨迹的回望与反思[J].新闻记者,2008(10):22—24.

[116]张志安.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都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C].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2):165—173.

[117]赵治国.国内晚报都市报角逐时评版[EB/OL].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68150,2004-3-19.

[118]中国青年报.工商总局公布10种电视报纸违法广告[N].中国青年报,200633.

[119]周胜林.论主流媒体[J].新闻界,2001(6):11—12.

[120]庄慎之.《南方都市报》主编庄慎之作客新浪聊天实录[EB/OL].http://tech.sina.com.cn/me/media/gc/2004-01-06/1527278299.shtml,200416.

[121]朱健国.“时评热”与“民主泡沫”[EB/OL].http://www.cc.org.cn/old/pingtai/030312300/0303123019.htm,2003312.

[122]朱学勤.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C].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123]曾丽红.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J].新闻与写作,2004(8):12—14.

[124]曾文琼.永远当一名负责任的记者[C].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之光——南方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238—240.

[125][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王晓珏、刘北成、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2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67.

[127][法]布尔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3—144,202.

[12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2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许钧/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30][法]布迪厄,蒋梓骅/译.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3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谭立德/译.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32][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133][美]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7,85—86.

[134][美]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59—361.

[135][美]Bernard Roshco,姜雪影/译.制作新闻[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1—14.

[136][美]C·赖特·米尔斯,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6,20.

[137][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8][美]David M.Fetterman,赖文福/译.民族志学[M].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26—27.

[139][美]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Making News)[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40][美]罗德尼·本森,韩纲/译.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2—23.

[141][美]罗杰斯,殷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48.

[142][美]罗伯特·K·默顿(Merton R.K.),唐少杰、齐心等/译.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43][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社会学[C].[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64—187.

[144][美]迈克尔·舒德森,常江/译.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5][美]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6][美]欧文·M·费斯,刘擎、殷莹/译.言论自由的反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1—53.

[147][美]威廉·C·盖恩斯,刘波、翁昌寿/译.调查性报道(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48][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等,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89.

[149][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60—361,365.

[150][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1][美]托德·吉特林(Gitlin Todd),张锐/译,胡正荣/校.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52][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33—339.

[153][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3—216.

[154][英]布赖恩·麦克奈尔,殷祺/译.政治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55][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7—49.

[156][英]戴维·巴特勒,赵伯英、孟春/译.媒介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157][英]约翰·基恩,郤继红、刘士军等/译.媒体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8][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59]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8—29.

[160]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

[161]罗伯特·D·帕特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62]弗朗西斯·福山,刘榜离等/译.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二、英文

[1]Bennett,W.L.,Gressett,L.,&Haltom,W.(1985).Repairing the News: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5,50-68.

[2]Doug Underwood(1995).When MBAs Rule the Newsroom:How the Marketers and Managers Are Reshaping Today's Med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Gaye Tuchman(1978).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The Free Press,12.

[4]Harold Lasswell(1948).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Lyman Bryson,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New York:Harper and Row.

[5]Herbert J.Gans(1979).Deciding What's News: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NBC Nightly News,Newsweek,and Time.New York:Vintage,39-53.

[6]James Curran&Michael Gurevitch(2000).Mass Media and Society,London:Oxford Universtiy Press Inc,120-154,177.

[7]Jeremy Tunstall(1971).Journalists at Work,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6.

[8]Michael Schudson(2000).The Sociology of News Production Revisited(Again),In James Curran&Michael Gurevitch,Mass Media and Societ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75-200.

[9]Peter Golding&Graham Murdock(2000).Culture,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In James Curran&Michael Gurevitch,Mass Media and Societ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75-200.

[10]Pierre Bourdieu(2005).The political Field,the Social Science Field,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In Rodney Benson&Erik Neveu,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Malden:Polity Press,29-46.

[11]Robert E.Park(1940).News as a Form of Knowledge: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In Howard Tumber,News:A Reader,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1-15.

[12]Rodney Benson&Erik Neveu(2005).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Malden:Polity Press.

[13]Warren Breed(1955).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A Functional Analysis,In Howard Tumber,News:A Reader,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79-84.

[14]White,David Manning(1950).The“gate keeper”: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Journalism Quarterly,24:38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