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理念
《南方都市报A1版块编辑大纲》中曾对深度报道做过这样的设计:“深度报道指的是稿件长于2 500字,没有截稿时间的特别报道……深度报道是《南方都市报》新闻的制高点,对外代表着《南方都市报》对重大新闻的关注方式和《南方都市报》新闻操作的至高水准;对内代表着业务创新探索的方向,为《南方都市报》记者成长为职业新闻人提供良好的平台。”《编辑大纲》还确立了深度报道的几种主要形式:①对突发事件、重大新闻的现场报道,强调及时性、采访的深度和角度、立场的独特,如对三峡蓄水、南丹矿难、北航空难的报道。在重大政治、社会事件的报道中,重视个人的体验和视角。②对特定事件内幕的揭露式报道,强调采访的深入程度和准确性。③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调查报道,强调调查的深度和背景知识的广度,如对“三农”问题、艾滋病问题的报道。④对社会趋势的分析报道,强调判断力和预见。⑤对新闻人物的访谈和报道。此外,“报道组的规模应保证在13人左右,包括一名负责人(兼任编辑)、2名编辑、10名记者”,“深度报道记者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较高的操作能力,最好在主流市场媒体有一年以上的深度报道工作经历,或两年以上的日常报道经历,有较好的知识背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本构成能力”。
这些定位设计在实际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2003年8月,刚到都市报分管深度的方三文意识到,“以前整体上做得比较粗糙,发生什么事情就扑过去,采访到的东西不成体系,有什么说什么,记者的价值观也非常混乱”。此前,南都深度最有影响的作品是2003年“非典”期间的一些报道[5]和当年4月刊发的“孙志刚事件”系列报道。方三文提出“全国视野、地方视角”的操作原则后,南都的深度对本地题材更加重视。从2004年6月开始,南都开始做大量本地题材的深度报道。“前期主要做事件性的东西,后来开始做不少主题性的东西。如果找不到那么多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事件,就宁愿找些事件之外的要素,如概念或主题,只要能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就可以做。例如,我们做过外逃贪官等题材,反响比较好。”[6]
方三文主持南都深度后,进一步明确了深度新闻的操作理念。例如选题标准,必须“在政治上,要符合民主、法治等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在经济上,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价值倾向;在文化上,要促进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在社会新闻中,要关注事件与公共利益有何关系。如果仅仅是与当事人有关系的私人事件,不是新闻”[7]。记者贾云勇曾经就一个偏娱乐类的事件——上海新丝路模特大赛因观众不满丑女当选而爆出全武行——问方三文可否做篇深度报道。方回答说:“我们不能做纯娱乐的东西。所有深度的稿子基本都要围绕公共权力的运作、公共利益的博弈来做,用这种眼光去分析所有的东西。”他建议记者,先看看比赛的不公平是怎样发生的,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哪些因素起了作用,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做。这个小例子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南都深度的生产理念,即:注重挖掘事实背后的深层要素,尤其是体制原因,关注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
南都深度的这种公共导向与整个编辑部的价值观基本相通,也与南方报业集团中其他兄弟报纸从事舆论监督、深度报道的理念基本相似。例如2003年9月,前《21世纪环球报道》主编连清川给南都深度小组做培训时曾说[8]:“老虎分活老虎、死老虎、小老虎。很多人认为死老虎和小老虎打起来意思不大。其实这两者做起来还是很重要。对于一个报道来说,如果只局限于围绕个人来写,那只是尽到了媒体的最小的责任。一个报道主要是要寻找事件背后制度层面的原因,揭示出事件所勾连的官员、公司、团体的利益,要揭示出官员寻租的方式是怎样的,把这个挖出来才能迫使政府寻求制度上的建设。这比单纯打掉一个人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