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和非寻常性
2025年10月24日
二、寻常性和非寻常性
根据滕斯托尔(Tunstall,1971)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整个传媒组织的生产实践比较具有寻常性(routine)特征,而组织内新闻编辑部的生产则比较具有非寻常性(non-routine),两者的工作倾向和科层组织都有基本差别。寻常性是逻辑的、系统的、可分析的,而非寻常性则必须依靠经验、知觉、运气和猜疑(转引自李金铨,2000:53—55)。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媒介组织的新闻生产在实践中总试图将非寻常事件的报道加以寻常化,由此,形成对各种类型新闻事件的报道模式。可即便如此,由于新闻部门经常会面临突发事件,其采访过程不是逻辑的、系统的,因而新闻生产的具体环节经常会出现非寻常性,需要靠“新闻鼻”、“第六感”或经验。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新闻部门的运作会陷入无序和杂乱,一般而言,传媒组织要把空间和时间客观化、常规化,以保证运营节奏和操作顺畅。
具体到《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生产,从整个传媒组织来看,无疑有着非常明确的编辑路线、方针和相对清晰的新闻价值观,这种寻常性的特征是通过书面的《编辑大纲》、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据其整理的书面材料、内部论坛上常规的评报制度和针对具体个案总编辑所做的点评等各种形式加以确定、宣传和强化的。然而,其新闻生产在具体的操作和实践层面,又经常遭遇非寻常性的考验,这种非寻常性最突出地体现在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时评等新闻操作过程中。
实际上,从场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行动者在某个特定场域中的行动惯习,既包含着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被结构化的相对持续的策略,同时,又会在特定情境中呈现包含着情感、认知、意识等在内的偶发性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寻常性所体现的是新闻从业者的生产模式,非寻常性则表现出新闻生产中的临场发挥。两者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新闻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