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薪酬制度

三、薪酬制度

很长一段时间,深度记者的收入主要包括底薪和稿费两部分,底薪与区域新闻部其他记者一样都是1 000元/月。2004年10月,报社特批深度小组的调薪申请,将深度记者的底薪提高到3 000元/月。具体执行时则分三种类型:①见习期,到报社3个月以内,底薪800元/月,稿费按20%比例计算;②转正后一年内,底薪1 000元/月,稿费按60%比例计算;③超过一年,底薪3 000元/月,稿费不打折扣[10]。计算稿费时,编辑主管将根据“评级标准”(见表5-2)来打分,将稿件分值乘以稿件字数,就是稿费数目。如果一篇4 300字的稿件得分为600,则稿费数目=分数(600)×字数(实际计算时按4.3来算),即2 580元。据不完全统计,一般稿件记者获得的平均分在420左右,即每千字稿费在400元左右。深度小组的编辑收入,则按照版面数量来计算。

表5-2 深度报道稿件评级标准

底薪调整之后,相比其他同事或同行来说,南都深度小组编辑、记者的收入尚算可观。通常,一个记者每月写2篇左右的报道,可以拿到约8 000元收入,较之以往(2004年10月前)的5 000—6 000元有较大幅提高。不过,报社的出差补贴政策对深度记者来说不够合理。对此,一位报社管理层解释说:“出差补贴的规定是整个报社的系统规定,这个制度不单针对深度,还针对采编、行政和经营。除非我们能说出深度记者必须住的比其他记者更好的理由。”

2007年3月,报社实行新的采编层级激励方案,全报社记者分成不同级别(从助理记者到首席记者),南都深度小组的薪酬考核方式也相应做了调整。记者的月收入主要分四部分:基本工资(按记者的不同等级来确定)+深度津贴(1 500元/月)+稿费+各类补贴(1 000多元)。记者每月必须发稿1篇,没完成基本任务,要扣掉1 500元的深度津贴,但编辑主管视具体情况可以实行豁免(如因突发的新闻禁令而被“毙稿”等)。稿费的考核标准更严格,每月必须完成稿费3 000元的标准,如果达不到则要倒扣稿费(如稿费只拿到2 000元,距离3 000元标准差1 000元,需倒扣1 000元,实际只发1 000元)。此外,由于采取记者分级制度,同事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拉开。“以前是你不挣钱没人管你,饿死拉倒;现在不行了,必须完成一定工作量,两个月完不成定额会被调岗,就是说不能当深度记者了。不过,这也是各报社的通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