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抵达真相的路径
在南都编辑部场域中,深度小组和时评一样,也是比较特殊的次级场域:没有成立深度报道部,却被视作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属于区域新闻部,却有一间独立的小办公室,不在编辑大厅办公;薪酬考评方式比较特殊,曾经实施过每月底薪3 000元,而非报社统一规定的1 000元;此外,同事或同行对深度小组成员的认同和钦羡,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荣誉感、更强的归属感以及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在报社,提起“孙志刚事件”、“妞妞事件”、“彭水诗案”等曾经产生巨大反响的相关经典作品,大家都会自然地流露出自豪和欣慰。业务交流时,陈峰、傅剑锋、姜英爽、龙志、喻尘等,成了除程益中、庄慎之等管理层之外最常被提及的名字[1]。从外在形态看,深度小组的报道不定期出现在A叠的“深度”和“对话”两个版面,没有固定周期和版位,但每次均以整版长篇报道形式出现,委实代表着一种更接近真相、更具影响力、更为深刻的新闻品质。
何谓深度报道?一般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和探索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Roscoe Drummond)认为,深度报道要“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报告中也给过比较简洁的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转引自欧阳明,2004:9)总体上看,研究者对深度报道的定义集中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报道文体、一种报道形式或一种报道旨趣。其中,报道文体和报道形式的理解,属狭义范畴;报道旨趣或报道理念的理解,属广义范畴。狭义的理解和研究,能够比较集中地探讨文本特征、总结实践经验,对业务操作(行动上)更有意义,西方新闻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理解深度报道。广义的理解,更接近于揭示深度报道的本质所在,即力图揭示新闻事件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大程度上接近真相(“新闻背后的新闻”),对激发记者普遍的职业追求(精神上)更具价值。
结合中国语境和操作现状,笔者比较倾向于报道形式的理解:深度报道是一种力图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揭示新闻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报道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将社会关系作为价值指向的报道形式——把新闻事件(人物、事件、现象等)放在社会关系中加以报道,力图揭示与其相关的背景、意义及趋势(张志安,2005)。有学者(喻国明,2005)认为,我们日常的客观报道指的是单个的事实,而深度报道实质上做的努力就是把这单个的事实发生的背景及其社会关系点勾勒出来,以表现出它的社会结构联系。
南都的深度报道在报社主流化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它和时评一起构成了南都提升新闻品质、完善内容结构的两种产品类型。而且,南都自2000年至2008年遭遇的高潮或低潮,几乎无不和某篇或某个系列的深度报道有关。因此,研究南都报道的发展历程、生产机制及社会控制,探究重大深度报道的动态生产过程,有助于我们贴近、细致地把握其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互动特征,也为我们理解南都整体的新闻场域提供了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