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一、博士论文交稿后记

在复旦读书近十载,原打算用这篇博士论文来给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句号,等到在电脑前敲完结语才发现,心里满是问号。只能自我打气,权把这篇论文当作起点,重新上路,继续征途。

在学术之路上,很多人给我不吝关爱:导师李良荣教授恩情似海、绵延终生,许多亲人般(学术上真正值得亲近的人)的师长共享资料、无私指教,还有诸多同窗知己、同道中人、亲朋好友提供帮助、给予支持。对这些,无以回报,仅勉励自己探寻自由与真理的步伐走得更坚定和踏实些。

因为某些顾虑,书中隐匿了多位《南方都市报》从业者的身份和姓名,虽然他们的面孔是模糊的,但蹬出的脚印却是清晰的。从事实到真相的抵达过程,始终充满突围与妥协、激情与迷惘。在职业新闻人承载责任、彰显良知的征途上,我们所能尽的微薄之力便是真诚地鼓与呼,勤勉地思与行。

2006年5月,复旦大学

二、博士论文出版后记

这是一本迟来的书,因为个人精力,答辩完成、拿到学位后,没有第一时间交给出版社。之后十多年间,整个中国媒体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南方都市报》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定位和媒介组织的文化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要想做跟踪和深入研究,得重新写一本新书。

现在拿出来的这个版本,没有大刀阔斧的改动,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博士论文。2009年9月,我结合南都的发展动态做过一些情况更新和理论补充,目前版本的时间节点就截止于十年前的那次最后增补。用今天的学术标准去审视,的确存在不少遗憾,还原到当年的知识场景中,有一些青春的冒险和尝试的勇气。

比较忠实地呈现原版,至少可以有三点教训或启示可供读者参考:一则,博士论文是一个学者求学路上最重要的起步和见证,必须筚路蓝缕、殚精竭虑,若非全力以赴,必然留下遗憾。二则,博士论文的出版,还是要趁热打铁,否则越拖越难,时间越久,回过头看,越觉得粗粝。这是成长的反思,也是成熟的无奈。三则,针对中国媒体的实证研究,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技术革命的双重不确定性,需要研究者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执着。

2019年9月,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