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控制与妥协底线
市场因素对《南方都市报》编辑部新闻生产的控制既是无时无刻的,又是间接隔离的。所谓无时无刻,即作为市场化报纸的整体定位及南方报业集团的利润支柱,南都的管理者必须要将扩大市场、提升发行、增加广告、完成指标当成报社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标,这种市场导向在编辑部的新闻政策中已然转换为最直接的读者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等。那些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本地新闻,很大程度上是发行量和广告额的基础保证,而时评、深度报道作为相对高端的产品,也对优化其读者结构、提升其广告品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无论雅俗,这些内容产品都是报纸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而这种或直接或间接的市场导向原则真实、全面地渗透于编辑部日常的新闻生产中。而所谓的间接隔离,指市场因素(尤其是广告商的需求)对新闻编辑部的控制不是直接的、强制性的,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采取编营分离机制,一般情况下,广告、发行等市场部门无权干预编辑部的新闻生产,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新闻实践的自主性。
间接隔离关系不同于完全隔离,这并非意味着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间的完全绝缘。一方面,市场部工作人员不时会以抱怨、要求等方式给编辑部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一些大广告客户会直接通过报社最高管理层对编辑部施加影响。不过,总体来看,编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立场、机制和价值隔离还是比较明显的。
关于市场利益对新闻生产的间接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除区域新闻部外,经济部、专刊部、文娱部等部门的新闻生产与经营部门有较多互动、合作,特别是一些专题策划本身就是为了配合广告销售而进行,属于比较典型的整合营销。这些整合营销的内容主要刊载于B、C、D等相对靠后的、非“硬新闻”版面。第二,面对一些大广告商的利益诉求,经报社高层管理者的协调,区域新闻部会对新闻做一些处理。这种处理的边界,“不伤害新闻本身最核心的东西”。例如,把一篇负面报道中企业的名字隐掉,或者某篇社会新闻中小区的名称去掉,“新闻拿掉,迫不得已也会发生,但跟同行相比,我们也许更坚持些”。2005年做“寻访抗战老兵”系列,某公司要求做广告,“我们首先说不能出现烟草字样,否则跟我们专题的氛围不符合;其次,他们要求做‘某公司倾情奉献’,我们不接受。最后,他们让步了,变成‘特约刊登’”[20]。
在南都编辑部,新闻从业者对商业控制普遍持反感态度。即便是总编辑签字有所要求,不少编辑的实际操作思路也倾向于“不是能发多大,而是能发多小”。相对普通编辑、记者来说,高层管理者的无奈和感慨更多。一般,如果广告部根据广告商利益向编辑部提要求,必须经由高层管理者才有效,直接向编辑、记者“打招呼”是很难奏效的。同时,高层管理者也会视具体情况,尽可能地坚持新闻生产的底线。一位编辑将编辑部的底线概括为三点:第一,坚持不做有偿新闻,不做无中生有但有利益交易的新闻;第二,“关系稿”不容易发,记者拿“车马费”的新闻比较容易被枪毙,除非新闻本身有新闻价值;第三,即便总编辑签字,编辑也有缩减稿件篇幅的主动意识,而且那样做了也并非情愿[21]。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市场控制普遍持抵触和警惕态度,但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不少基层新闻从业者会对一些强力的商业控制形成习惯性的自我审查,例如针对房地产商的内幕或负面报道,会主动地规避或过滤。笔者认为,不发负面报道与刊发公关稿的性质一样,实际上都是对底线的突破。好在,这种情况在南都比较少发生。